山东阳谷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2021-2025)
时间: 2021年11月04日
名称
山东阳谷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2021-2025)
索引号
/2021-22255059
发布单位
县开发区
组配
县级专项规划

山东阳谷经济开发区

产业发展规划

                         编号:鲁工咨2021J018号

2021年5月


 言

开发区是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主要载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对促进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动我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引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必须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继续加强开发区改革创新排头兵的作用,引领经济发展的全面变革。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山东省委关于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进一步发挥开发区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益和增长动力,提升开发区对全县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根据《阳谷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施方案》(阳开改发〔2020〕1号)要求,特制订本规划。

现开发运营区总面积29.48平方公里其中,东部工业集中区面积11.96平方公里,东至电厂东路,西至东环路西500米,南至黄河路—老齐南路,北至规划路、电厂北路;西部工业集中区面积7.67平方公里,东至华山路、西湖镇环城东路,西至工业路,南至鄱阳湖路、清河西路,北至黄河路、运河西路、西湖镇环城北路;北部工业集中区面积9.85平方公里,东至寿郭路、聊阳路、伏羲大道以东,西至规划二号路,南至魏阳线、规划路,北至平安路、伏城大道。该四至范围内永久基本农田、林地等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全部退出。

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是“十四五”时期,阳谷经济开发区发展的统领性和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阳谷经济开发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下大气力优化发展环境,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入区企业达到200,已成为全县经济增长重要引擎和产业集聚主要载体,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年,阳谷经济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80亿元,实现税收6.2亿

承载能力明显增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余亿元,先后建成启航路、珠江路、长江路等道路,通车里程达到40余公里。根据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要,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下大力解决供水、供电、通信、排水、治污等问题,铺设各类管网80余公里,建设污水处理厂1座

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开发区立足区域特色,通过大力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计划,培育了祥光铜业、华泰化工、凤祥股份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逐步形成了铜及铜精深加工、精细化工、绿色食品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相继实施了维尔康食品加工项目、千亿食品产业可追溯深加工项目、阳谷电缆集团光纤预制棒项目、北赛电工高铁架空导线项目、波米科技电子封装材料项目、阳谷双创产业园、凤祥食品智能高效养殖加工一体化项目、阳谷车品小镇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效应明显增强。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9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家,国家级技术中心2个,博士后科研站2处,省级技术中心7个。祥光铜业自主研发了“超强化旋浮铜冶炼工艺”,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脉动旋流炼铜法”荣获聊城工业史上的第一个中国专利奖金奖。华泰化工拥有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橡胶助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防焦剂产销规模居世界第一。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开发区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新形势新环境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横行,大国关系分化重组,美国单方面破坏中美关系及推行强脱钩,对国形成新的挑战全球治理模式向多元关系重构转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和平竞争愈演愈烈高科技领域的遏制与反遏制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关键环节。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构成迄今为止本世纪最大的全球性危机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产生巨大冲击,使全球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尽管外部环境充满风险挑战,但要清醒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向更深层次演进的态势没有变。

从全国看,我国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传统发展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进入中速阶段并呈现逐年下行趋势;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突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面临新形势。受新冠疫情的冲击,国内经济发展放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加大。但从大势看,我国发展形势总体上是好的,经过长期发展我们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储备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科技创新能力突飞猛进,正释放更大发展潜力;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

全省看,山东正在开启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新征程。我省正处于结构的深度调整期、瓶颈的突破期和动能转换的胶着期,新旧动能转换由“量变”到“质变”压力最大的阶段,外部的不确定性和内部的动力减弱交织并存,中美经贸摩擦深层次影响将集中显现正处于化“变”为“机”的重要关口。我省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总体判断没有改变,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转型蝶变、浴火重生的强大势能蓄力待发,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红利效应加速释放。减税降费政策效果持续放大,新旧动能转换综试区、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叠加发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政策、资源、平台优势前所未有,历史机遇千载难逢。

全市,聊城市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紧要关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新兴产业有待培育和发展;企业创新动力、活力和能力不足;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任重道远;民生保障社会治理还有短板弱项;干部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工作作风仍需改进,体制机制有待创新。但是聊城市产业基础扎实,营商环境优良,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建设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重大举措,给聊城带来重大机遇

(三)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开发区面临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发区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发展机遇。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当前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呈现出趋势性、根本性变化,各种有利条件正积厚成势,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开发区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原经济区、山东半岛城市群、省会经济圈区域,伴随聊城机场、京雄商高铁、郑济高铁、东阿至阳谷高速公路的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创新协同共进,必将开发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开发区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铜及铜精深加工光电信息塑料化工产业、绿色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稳步增长,新材料、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在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一主多翼加速融合的背景下,工业经济由数字化向网络化、智能化深度拓展。开发区依托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全力助推阳谷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阳谷产业结构赋能升级带来机遇。

困难挑战。十四五”时期,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开发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将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开发区发展也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突出表现为:

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条仍需完善。开发区功能定位相对模糊,开发区企业有的只是地理空间的聚集,相互之间的关联度不。主导产业发展不够均衡龙头企业较少,带动辐射作用较低,配套协作不足,产业集聚度不高;从产业结构来看,传统产业仍占比较大,战略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占比较小,处于低附加值、低差异性、低端低效的生产阶段,缺乏领跑的技术和产品内部基础设施、服务配套不健全,融资、创新、环保、物流、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与企业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创新驱动力较弱。从增长动力看,经济发展尚未真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技术工人短缺、高技能领军人才匮乏专业高端人才引进难从生产要素来看,生产要素尚未实现优化配置,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不高,导致工业整体效益偏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部分企业在建设和经营初期融资成本过高,导致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新的机遇时融资困难,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任务非常艰巨。

入园项目质量不高。开发区建设初期,由于对入园企业、项目缺乏充分论证,产业方向、投资强度、项目管理等多项标准不够完善,导致了多个低效低产企业项目落户,制约后续发展。大项目少,项目整体规模、水平、档次不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偏低。

尚未建立长效融资体系。开发区建设资金投入尚有较大缺口,目前开发区的道路、管网、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尚未形成适应开发区发展的,加上受国家宏观金融政策影响,建设资金筹措压力较大。

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的新挑战。开发区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出现资源趋紧、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制约重大项目引进落地。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单位GDP能耗依然较高,主要污染物减排空间越来越小,节能降耗任务依然艰巨。较为粗放的生产方式、低效的资源配置、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对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比较大的制约作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将是开发区发展处于全面赶超、爬坡过坎的关键节点,开发区上下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机遇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快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区域协调等战略的实施,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夺取“十四五”发展新胜利。

二、总体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造有效需求相结合为主线,增强危机、底线、韧性”意识,紧抓省会经济圈、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两大战略,发挥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以体制机制创新突破,突出产业特色、注重产业配套,着力完善产业生态、推动集群发展,促进开发区空间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深化改革的试验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新旧动能转换的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为加快现代化经济强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引领。发挥政府在推进园区发展中规划引导、试点示范、要素投入等方面的作用,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深入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开发区建设和运营模式的进一步创新,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推动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创新驱动。实施全面创新改革驱动,完善开发区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动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消耗低、排放少、质效高的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强化创新资源整合,加速创新企业梯队培育,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营造质量效益明显、工艺技术先进、区域协调配套、绿色智慧安全的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

坚持融合发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强化政策协同,顺应产业融合、军民融合、产城融合发展方向,着力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探索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集群。

坚持开放合作。充分发挥开发区开放合作窗口作用,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统筹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中原经济区、省会经济圈一体化等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加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统筹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绿色产业发展成为开发区建设的主色调推进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和资源循环利用,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全面促进水、能源、土地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三)发展定位

把握新时代、新要求,紧抓国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立足鲁西对接中原,融入省会经济圈,发挥高铁、高速两大交通优势,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开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济南西部产业协作区。立足开发区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通过融理念、融产业、融交通、融环境,深度融省会经济圈,围绕济南主导产业吸引集聚配套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为济南的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基地、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度假后花园,打造济南西部产业协作区,为省会经济圈联动发展贡献阳谷力量

鲁西特色产业创新中心。发挥开发区铜及铜精深加工、化工、电缆与食品等基础产业优势,加大创新投入,打造“中国北方铜谷”“黄河流域光谷”“环渤海食谷”,成为山东西部地区重要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建立鲁西特色产业创新中心。

(四)发展目标

2025年实现开发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打造一批国际知名、行业领先的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形成布局合理、节能高效、生态环保、错位发展、协调推进的格局,成为全县经济增长带动区、现代产业集聚区、体制创新先行区、科技创新示范区、对外开放先导区、生态环保引领区,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2025年,力争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20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50亿元,税收达到8.5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170亿元。

创新驱动取得突破。创新体系更加完善,高能级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持续激发,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科研成果转化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

绿色发展取得实效。开发区绿色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和低碳园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到2025年,开发区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单位增加值能耗和水耗进一步下降,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降低,开发区生态系统日趋完善。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基本完成的前提下进一步支持政策体系和统筹协调机制更加完善,建设运营模式更加多元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加大双招双引工作力度高质量引进来,同时推动开发区内有条件的企业高质量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实现利用外资和外经外贸新突破主动对接京津冀和西安、郑州等城市和地区,瞄准中国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实现对内开放新突破。

2-1开发区发展主要指标

 标(单位)

2020

2025

年均增速[累计]

亩产效益

1)亩均税收(万元/亩

4.7

7.3

9.2

预期性

2)亩均投资(万元/亩

17.56

27

9.0

预期性

对外开放

3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2634.8

5000

13.7

预期性

4)进出口总额(万元)

1397034

1700000

4.0

预期性

创新驱动

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个)

19

30

9.6

预期性

6)国内外高端人才数(人)

157

300

13.8

预期性

7)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拥有量(个)

178

260

7.9

预期性

产业集聚

8)产业集聚度%

80

88

1.9

预期性

9十强产业投资占比(%

63

80

4.9

预期性

2035年,开发区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全面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在国内外产业分工和竞争格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成为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三、坚持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开发区产业新体系

落实工业强战略,立足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密切跟踪行业前沿科技,主动挖掘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开发区园区载体作用、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优化空间布局。开发区实行“一区多园”,分为东部工业集中区、西部工业集中区、北部工业集中区3个园区开发运营区总面积29.48平方公里。对开发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产业布局、统一行政审批、统一综合执法。划定重点开发运营区和预留控制区,为今后发展留出空间。预留控制区范围东至赵王河,西至京九铁路,南至阳张路,北至凤祥路。加强土地开发利用动态监管,加大对闲置、低效用地处置力度,建立存量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机制。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效应,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方位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链提升,打造铜及铜精深加工、光电信息、绿色食品、高端化工、新材料、轻纺及汽车饰品六现代制造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一区三园”的产业布局,全力建设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按照空间集聚、业态集群的原则,依托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引进和培育产业链配套企业,促进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配套的上下游企业高度集聚,构建垂直整合协作的产业体系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系统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进龙头企业原材料配置本地化。加大扶持力度,推动祥光铜业、新凤祥等建立全产业链建设,实现规模效益双增,鼓励华泰化工太平洋光纤金蔡伦纸业汉和电缆等重点企业做强做大。

加强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创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培育、扶持成长的梯次培育体系,形成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涌现、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的良好生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支持祥光铜业、华泰化工、汉河电缆、北赛电工、金蔡伦纸业企业形成高端人才集聚、创新引领驱动、行业领军先导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辅导支持力度,努力培育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支持东大塑业、昊泉机械、天盾机械等一大批中小技术企业迅速成长,在全县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展的高精尖企业集群。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余家。

建立完善要素保障机制。扎实开展盘活闲置土地和厂房行动,协同县工信等部门建立工业大数据平台,全面开展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建立资源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集中资源支持大项目、好项目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大对资金、土地、能源等要素的整合力度,实行差异化、精准化配置。统筹推进低效用地整治,最大限度挖掘存量用地潜力。加大公共设施配套、政策支持,着力补强生活服务、产业服务短板积极向上对接争取实施一批专项债券项目、PPP项目、中央预算投资项目,按需出台扶持政策,以市场化的方式和手段,解决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做强铜及铜精深加工业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动铜及铜精深加工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打造竞争新优势。到2025年,年产高纯阴极铜45万吨,超高纯铜110吨,实现营业收入360亿元。

着力打造中国北方铜谷以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为引领,持续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祥光铜业为龙头,加快发展智慧祥光、绿色祥光和海外祥光,把祥光生态产业园打造成为以生态高效、全产业链及循环经济为特色的全国重要的铜精深加工基地,把祥光铜业建成世界级矿冶一体化有色金属产业集团,打响“中国北方铜谷”新名片。

努力建设智慧绿色铜谷。打造全球铜冶炼人才高地、技术高地、智能制造高地,在关键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致力成为中国工业转型时代标杆、世界铜冶炼创新标杆。实施高纯金属新材料绿色制造技术提升项目,大力发展循环产业,实现多金属纯度由粗变精由低转高,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打造“祥光铜制造”绿色品牌。

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把握“一带一路”历史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向上游矿山领域拓展,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快矿山并购步伐,积极稳妥开展股权投资和债务融资,参与建设经济性强、投资见效快的铜、金矿项目;通过“技术输出,承建工厂,管理运营”,输出专有冶炼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获取海外矿产资源,走出一条以技术换资源的路子。

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依托祥光铜业,按照“上游开发矿产资源、中游做优铜冶炼、下游发展铜精深加工”的原则,围绕电线电缆产业链、电子通信产业链、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链、铜文化产业链,加快建链、延链、补链,做大铜产业规模。扩大祥光铜业与开发区电缆企业的合作空间。发挥铜冶炼领域的技术优势,扩大祥光铜业悬浮炼钢技术海外输出份额。加大招引力度,重点引进动力电池用铜箔、电解铜箔、压延铜箔等项目,大力发展电力电子、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领域产品。  

专栏1“十四五”期间铜及精深加工产业重点工程

铜及铜精深加工:1)北赛电工380公里以上高铁接触导线项目(2)迈舒传动高档软轴项目(3)艾科特精工机械公司精工机械项目(4)乡山钎具凿岩钎具项目

(三)做优光电信息产业

紧抓阳谷光电信息产业园纳入省政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的机遇,以电缆集团、太平洋光纤光缆、耐克森阳谷新日辉、北赛电工、汉河电缆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科技创新,打造“阳谷电缆”区域品牌,将光电信息产业园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产业园。

着力打造“黄河流域光谷”充分发挥“棒—纤—缆—光电元器件”产业链优势,依托省大数据中心,建立完善5G+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模式,联合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中心,积极拓展应用场景,开展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攻关,打响“黄河流域光谷”新名片。主动对接济南千亿级量子通讯产业,加大招引力度,主动承接量子通讯配套产业。依托电缆集团、太平洋光纤光缆,提升光纤预制棒、光迅芯片、传感器、光电复合缆、有源光缆管材等新产品供给能力。推进太平洋光纤光缆军用光纤光缆、光通信芯片及零组件、光纤复合中压电缆等项目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产业链。

加快构建电线电缆全产业链。充分发挥开发区电线电缆产业基础优势,吸收先进经验,加快上游产品材料技术创新和下游配套服务拓展延伸,补强电线电缆产业链薄弱环节,推动开发区电线电缆产业由单一产品制造环节向产业链一体化、配套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加速开发区电线电缆企业标准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在产业链高端抢占领先位置。灵活运用多种融资手段,着力提升市场规范程度,重点强化企业管理能力,巩固提高“阳谷电缆”品牌知名度,率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电线电缆产业迈向高端。优化电线电缆“超高压—高压—中压—低压—家用电线”全产业链布局,围绕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领域,加快推进电线电缆产品创新应用,推进产业向高端迈进。紧抓“外电入鲁”“三型两网”建设机遇,瞄准我省输配电产业,加强与济南、菏泽等输配电产业强市的合作,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扩容倍增。携手中铁电气化局共同抢占中国铁建机车电缆市场积极推进与北赛电工的深合作发展航空航天导线、核电电缆和新能源用电缆等领域,适度发展建筑及工程用电缆、矿用电缆和公路汽车线及线束等产品。加快推进汉河电缆超高压特种电缆建设,打造高压超高压电缆生产基地。规范发展3kV以下低压电缆及附件,提档升级6kV~35kV 的中压电缆及附件,优化发展66kV~220kV的高压交流电力电缆及附件,壮大发展220kV以上的超高压电缆及附件,扶持发展550kV超高压交流电缆以及超高压直流、柔性直流、超导等重点产品,在产品关键材料、关键技术、功能结构、成套装备、服务配套、市场拓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推动资产整合兼并重组加快“破圈解链”,集中力量扶持大型电线电缆企业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型企业跨越升级,推动电缆集团等龙头企业重组,实施龙头企业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工程,实施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全面提高阳谷电线电缆产业集中度。鼓励对外地央企、国企、上市企业和顶尖业内境外企业兼并重组本地线缆企业,以及本地大型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和资金整合等形式开展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境)兼并重组本地线电企业的,给予专项政策支持。

专栏2“十四五”期间光电信息产业重点工程

光电信息产业:1)润泽(阳谷)智惠产业创新城(2)太平洋光纤光缆千亿级量子通讯产业项目(3)电缆集团光纤预制棒产能升级项目(4)电缆集团光讯芯片传感器生产项目(5)太平洋光电复合缆项目(6)电缆集团核电光缆项目7)品林电气连接系统及线缆精密智造项目8)阳谷县5G基站建设项目

(四)做大绿色食品产业

充分发挥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优势,以凤祥股份为龙头,按照“买世界卖全球大食品大营销”战略方针,整合产业链条加快品牌推广。

推进食品产业品类集聚创新。加强“政产学研金服用”合作,推动科技创新赋能行业新动能,加快科技与食品工业在原料生产、加工、制造和消费的全产业链上无缝对接,推进开发区食品加工业品类集聚,开辟食品产业新的价值空间。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全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以凤祥股份为龙头,加强与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大休闲食品国内外知名企业招引力度,重点发展新资源食品、保健食品及休闲食品。

做大肉制品加工产业。加快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扩量、提质、增效、创牌步伐,加快推进工厂化养殖、循环化发展,做大做强畜牧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以凤祥股份为核心的现代化肉鸡产业链,推动阳谷肉鸡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打造全国最大的肉鸡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创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凤祥股份为龙头,构建“123”发展战略格局,即一个基础,两大市场,三驾马车,加快成为世界级综合食品集团。“一个基础”,指增强全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管控优势。“两大市场”,指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驾马车”,指新零售、新集采、新出口业务高效协同,全面发力做好ToB和ToC业务;充分发挥“东京上海山东”三地食品研发中心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鸡肉食品第一品牌,让亿万家庭吃上安心鸡肉。依托济南维尔康食品、鲁信清真食品建设,打造饲养、屠宰、加工、冷链、配送、销售于一体的畜类食品全产业链体系构建面向京津冀、省会经济圈等核心城市群的冷链物流体系打造华北地区大型现代化屠宰加工和冷链物流基地。深化品牌发展战略。持续唱响“新凤祥”品牌建设体系。通过开展品牌认证,推广品牌商标,实现全域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兼容并进、融合发展。

专栏3“十四五”期间绿色食品产业重点工程

绿色食品产业:1)凤祥智能高效养殖加工一体化工程2)维尔康食品工业园项目(3)华珍堂阿胶智慧化阿胶产业园项目(4)祥光食品调理品、熟食制品项目(5)维尔康佰饺汇速冻食品加工项目

(五)做精高端化工产业

坚持绿色安全发展理念,立足资源和产业优势,聚焦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重点发展高端化工新材料,促进化工产业健康发展。

高质量发展橡胶助剂产业。依托国家橡胶助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华泰化工为龙头,聚焦绿色环保、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工艺技术,加快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推动自动化、微型化、数字化等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打造全球最大的橡胶助剂生产研发基地;优化产品结构,完善产业链,重点发展绿色环保型橡胶助剂、特种功能性橡胶助剂等橡胶助剂产品,构建完整的产业形态,推进华泰化工橡胶均匀剂、综合新型橡胶助剂、新型橡胶树脂等项目建设,打造高质量化工产业集聚区。

打造国内一流塑胶产业基地。坚持高端发展战略引领,依托现有产业优势,瞄准产业链高端,发展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经济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和产品。依托华信塑胶、东信塑胶、中海塑胶等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产业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延伸,形成品种丰富、规格齐全的塑化产品。突破大口径PVC挤出、转光膜、漫散射膜等塑化核心技术,加快大口径PVC管道、塑料检查井、一体化水处理设备、海绵城市配套塑料水窖等产品的推广应用,推动高档PO膜、转光膜、散光膜分光膜、电缆绝缘料光缆护套料等产品的规模发展,打造全国塑胶制品生产基地。

注重安全与效益并举。强化环保投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推动新上化工项目向现有化工重点监控点集中。瞄准橡胶助剂行业世界前沿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产品国产化,突破行业共性关键难题,实现绿色化工工艺设计与生产技术和大宗橡胶助剂DBD生产体系构建与产业化,将橡胶助剂产品打造成世界领先水平,助力我国由橡胶工业大国向橡胶工业强国的转变。

专栏4“十四五”期间高端化工产业重点工程

高端化工产业:1)阳谷华泰9万吨橡胶助剂项目(2)阳谷华泰4.2万吨硅烷偶联剂项目3阳谷华泰橡胶均匀剂项目(4阳谷华泰综合型橡胶助剂项目5阳谷华泰连续法不溶性硫磺项目(6阳谷华泰新型橡胶树脂项目(7阳谷华泰粘合促进剂HMMM生产项目(8阳谷华泰预分散剂项目(9阳谷华泰香精香料项目

(六)做实新材料产业

坚持高端项目招引和现有企业培强“双轮驱动”,加快构建电子封装新材料、绿色建筑新材料上下游一体化产业体系,打造全球最大的电子封装材料基地。

促进电子封装材料产业发展。加快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液晶显示用电子封装材料产业化技术的推进步伐,推动高性能高分子薄膜材料、标准型PI膜超薄化、功能性超薄膜的研制与开发,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拓展聚酰亚胺在航空、电子电器、高铁等行业的应用。加快建设米科技年产1500吨液晶取向剂、300吨光敏性聚酰亚胺电子材料,山东哈工一诺聚酰亚胺新型材料生产等项目。加大招引力度,努力招引特种电子气体和超净高纯试剂生产企业,着力完善电子封装产业链条。

发展绿色建筑新材料。以节土、节能、利废、环保、多功能新型墙体材料为发展方向,开发新型绿色建筑材料,拓宽绿色建筑材料产业链。以阳光建材为依托,重点发展保温装饰一体复合材料、改性聚苯乙烯保温墙体材料等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推动绿色墙壁材料等材料的研发生产加快京工节能装配式轻质复合加芯墙板项目落地。依托极景门窗,推进装配式智能化建筑、静音门窗、阳光房等工艺、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加快培育技术先进、专业配套、管理规范的“一站式”绿色建材骨干企业,建省内一流的绿色建材生产基地。

探索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探索“新材料+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构建产业互联新体系,打造线上设计、生产及物流运输自动化控制、线上支付及售后服务于一体的管控云平台系统。加快推动传统材料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电子封装材料、装配式建筑、门窗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化车间,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生产自动化、供应链跟踪智能化、产品全生命周期检测实时化以及用能管理节约化等方面的应用。

专栏5“十四五”期间新材料产业重点工程

材料产业:1)波米科技年产1500吨液晶取向剂和聚酰亚胺电子材料项目2)海之信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生产建设项目3)山东哈工一诺聚酰亚胺新型材料生产项目(4)京工机械节能装配式轻质复合加芯墙板项目5)东信塑胶海绵城市生产塑料水窖系统项目

6)东信塑胶聚氯乙烯(PVC)高分子材料“以塑代铁”管道项目(7)中海塑胶聚乙烯(PERT)高分子材料“以塑代钢”地暖管材生产项目(8)元建装配式建筑材料项目

(七)轻纺汽车饰品产业

倡导绿色低碳制造,紧跟市场变化和消费需求,打造造纸行业循环经济标杆,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产业,推进汽车后市场产业链培育。

打造造纸业循环经济新业态。坚持创新驱动、生态优先、低碳循环发展,紧紧围绕资源综合利用,以金蔡伦集团为龙头,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造纸为主导产业,以热电、印刷、玻璃加工、水质净化、新型建材制造、生活工业用水供给等多个产业为支撑,打造闭合式循环经济产业园。着力构建以制浆、造纸、印刷、文化传媒为核心的文化板块;以玻璃加工、烧结砖制作为核心的建材板块;以生活垃圾焚烧、湿地水质净化、居民集中供暖、生活用水供给为核心的民生板块。强化板块之间横向耦合,纵向延展,打造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加快纺织产业跨越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纺织产业优势,把握个性化、时尚化、健康安全消费新趋势,扩大中高端产品供给,提升有效供给水平。完善行业创新体系,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技术、管理、生产和经营模式创新,加大研发设计投入,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增强行业软实力。依托顺达纺织,加大功能化纺织材料的开发应用力度依托亨博尔服饰大力发展高档服装,推进标志服装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提升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

推进汽车后市场产业链培育。汽车坐垫为依托,进一步深耕汽车后市场产业,加快与中国汽车联合会的深度合作,实施中汽联(阳谷)车品智能制造生产基地项目,引导全县汽车用品企业集中经营、集聚发展,大力引进总部经济,探索开展企业运营“区中园”,高标准打造阳谷车品小镇。依托车品小镇建设,以张平汽车饰品、弛达汽车用品、金丝曼坐垫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突出特色小镇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孵化器功能,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阳谷汽车用品产业品牌,打造全球知名的汽车用品生产基地和采购交易中心。优化汽车用品相关产业发展生态,不断提升产品次和附加值

专栏6“十四五”期间轻纺汽车饰品产业重点工程

轻纺汽车饰品产业:1)金蔡伦纸业纸机节能改造项目(2中汽联(阳谷)车品智能制造生产基地项目3)商羽集团羽绒制品加工项目(4)兴源彩印塑料包装制品项目(5)阳谷华新色令印刷品项目

(八)加快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逐渐打破产业边界,进一步细化产业间分工推动产业行业融合交叉渗透提档升级,加强产业融合互动,构建工业、农业、服务业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格局。

推动服务业制造化。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研发设计、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支持企业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全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探索引进中国检测等著名检测机构,加快发展专业化设计及相关定制、加工服务,建立健全重大技术装备第三方认证制度。探索发展服务于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数字内容、数据托管、技术推广、管理咨询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加强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开发区处于不同层次的产业在开发区产业生态中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融合发展,用无形渗透有形、高端统御低端、先进提升落后、纵向带动横向,使低端产业成为高端产业的组成部分、以第一产业农业为基础,第二产业工业为中介,第三产业服务业为核心,第四产业信息业为配套,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优化再生、多维度提高产业、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深化高端装备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医养健康文旅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加快伏城医养结合大健康项目建设

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围绕开发主导产业,紧紧把握智能制造这个主攻方向,重点突出更广,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为主线,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持续扩大工业互联网覆盖范围,加大企业内网改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上云、标杆工厂等支持力度,实施工业互联网入车间、连设备专项工程,实现生产设备的广泛互联和数据互通,特别是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引领示范带头效应,全力推动头部企业数字化转型,形成引领、带动和示范效应。引进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策源,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搭建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全力推动工业互联网纵深发展。在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示范推广基于未来网络技术的新型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形成一批典型工业应用场景。持续培育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引领能力。组建重点企业库,跟踪、培育、壮大一批本土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建设标杆工厂,加快形成工业互联网建设的高新样板。

推动消费品工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以服务业嵌入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在产品生产、加工基础上延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开发区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水平。针对差异化、品质化、绿色化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品工业服务化升级,以光电信息、绿色食品、轻纺等为重点,发展规模化、个性化定制;以新型终端等为重点,发展产品+内容+生态全链式智能生态服务;以消费电子等为重点,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健全废旧产品回收拆解体系,促进更新消费。促进智能终端与应用服务相融合、数字产品与内容服务相结合,推动产品创新,拓展服务领域。

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以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布局、平台载体建设、人才集聚,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企业需求、产业升级,营造开放式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打通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区域协同创新通道,打造高能级创新综合体,架起产业发展与科技进步相互支撑、高效互联互通的桥梁纽带,提升创新整体效能。出台系列硬政策硬措施,着力支持硬科技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硬科技承载园区、持续增强产业基金引导撬动作用、着力打造硬科技孵化育成体系、聚力构建硬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全面提升硬科技领域技术创新能力、打造硬科技产业人才聚集高地,实现科技创新新突破。2025年,开发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家,国内外高端人才数超过300人,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260件以上。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把创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作为产业发展和企业成长的基础性工作,努力搭建最佳的发展平台,使开发区成为集聚高端要素,形成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利用现有各类闲置场地、厂房、楼宇,通过政府出资、民营企业投资以及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入股等多种形式,加快阳谷双创产业园项目建设加快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坚持市场化导向,以产业为中心优化重大科技项目、科技资源布局,系统推进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建设。

加快发展科技及金融服务业。围绕优势产业,瞄准京津冀、省会经济圈等重点区域,积极培育科技服务机构围绕研发设计、孵化培育、技术交易等领域,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和人才团队,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科技金融,落实省市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政策,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形成银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吸引社会资本创立或参股创业投资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科技产品,满足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融资需求开展科技金融对接会、项目路演等活动,搭建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面对面交流机制。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创新创业成果、在线创意、研发成果等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支持鼓励创新创作,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切实维护创作者权益。加大对有效发明专利的资助和保护力度,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清零”行动。不断提升全县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支持重大技术装备等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加大开发区获得国家和省科技奖项配套奖励和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力度。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和水平,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专利收购等模式,构建产业化导向的专利组合。

(二)加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强开发区新时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紧紧围绕铜及铜精深加工、高端化工、光电信息、绿色食品、新材料等优势领域,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发区设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交流合作。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布局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祥光铜业华泰化工、凤祥股份等重点企业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波米科技、太平洋光纤光缆、金蔡伦集团等优势企业创建一批省重点创新平台,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完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高水平推进创业载体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类社会组织、中小微企业多方协同,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式孵化培育体系。加快双创产业园、全民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祥光铜业华泰化工极景门窗凤祥股份金蔡伦集团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内外知名机构,创建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争取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双创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围绕开发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瞄准京津冀鲁重点区域,积极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联合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建设集公共研发、检验检测、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力引进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构建公共研发、公共检测、科技金融、孵化加速、成果展示、项目路演等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服务体系。

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产学研合作形式,布局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大力发展产业技术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应用。不断加强科研投入,搭建创新资源平台加强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山东大学等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设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交流合作,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更好发挥创新平台作用。发挥华泰橡胶助剂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祥光铜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与国家重大专项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相结合,引导骨干企业带动产业技术进步,进一步提升开发区优势主导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依托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泰山学者工作站等科研载体,大力培养高级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换转化平台,推动与京津冀、省会经济圈等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精准对接建立企业出题、院所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打造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承载,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鼓励祥光铜业、凤祥股份、华泰化工、波米科技、金蔡伦集团、北赛电工、太平洋光纤光缆、汉河电缆等重点企业积极对接中科院、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大院大所和“双一流”高校,以联合共建研发平台等方式,推动科研院所合作项目落地

(三)打造一流创新人才高地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实施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建立柔性引才用才机制,支持企业采取股权、期权及分红等激励措施,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端创新人才、创意设计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完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完善“人才服务绿卡”制度,为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便利服务。围绕铜及铜精深加工光电信息等重点产业,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引导顶尖高端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及团队来阳谷创新创业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等方式,精准引进急需人才引进更多假日专家、周末工程师。积极吸引阳谷籍优秀人才通过总部回迁、项目回移、资金回流、技术回乡、组建返乡创业联盟等方式回乡创新创业。

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全方位开展企业家培养培训工作壮大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坚持不求所有所在,但求所用管用,全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建设一支能够支撑未来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聚焦企业技术人才需求,强化科技成果精准对接,采取项目+人才+团队方式,大力吸引两院院士、海外院士与企业开展合作,加速形成高端创新资源聚合效应

打造职业培训新模式。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关键领域,不断完善高技能人才着力培养引进一批促进阳谷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提升工程建设符合时代需求的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匠”队伍;建设一批技师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传统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职业技能大赛训练基地。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深入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生产适销对路的高技能应用人才。开展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提供普惠性、均等化、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

营造一流人才发展环境建立服务人才工作机制,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建立完善初创扶持、科研资助、股权激励、安家补助、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人才服务政策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制度优化人才发展政策环境,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税收减免力度,继续推广“人才贷”,加大对人才创新创业活动的融资支持。优化人才生活环境,保护人才的合法权益,改善人才工作生活条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宣传、表彰、奖励力度,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舆论环境。

专栏7 “十”期间创新驱动重点工程

创新平台:1)阳谷祥光铜业铜冶炼及稀有金属提取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2)阳谷华泰化工有限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波米科技显示与集成电路用聚酰亚胺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4)极景门窗有限公司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华信塑胶有限公司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创新项目:1)波米科技液晶取向剂和光敏性聚酰亚胺电子材料项目(2)中汽联(阳谷)车品智能制造生产基地(3)润泽(阳谷)智产业创新城(4)华泰化工4.2万吨硅烷偶联剂生产项目(5)阳谷食品工业园

五、坚持低碳绿色发展,构筑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将开发区打造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级绿色园区

(一)打造生态低碳园区

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在高水平保护中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

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开发区产业定位和规划环评要求,建立开发区项目准入制度,设立环保准入门槛,推动绿色招商和产业生态化发展。扎实推进“四小工程”,保障重点绿化建设项目进度“建设、提质、增绿、保护”为主线,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经济园区按照生态化、洁净化、集约化、资源化、低碳化要求,招引一批绿色项目,建设一批绿色车间,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培育一批绿色产业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现代园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通过构建铜全产业链发展体系、丰富资源能源梯级利用链网、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等措施,提升祥光铜业科技园生态工业发展水平,确保通过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复审。以祥光铜业科技园为基础,依托祥光铜业、祥瑞铜材、鑫辉电缆、昊辉电缆等骨干企业,创建国家绿色园区。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水定城,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开展工业节水改造升级,推进节水灌溉加大再生水、雨洪水利用力度,严格取用水许可审批和监督管理。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行“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强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前置控制,加大闲置、低效土地清理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探索工业“标准地”改革,完善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取得工业用地。

加快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进程。编制开发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路线,确保按照省市要求实现碳达峰。鼓励开发区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提升碳交易管理水平。加强企业碳资产管理能力建设,提升企业碳减排责任意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标准。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节能减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推动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增长模式向物质闭环流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换。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主动实行碳排放的有效控制。推动实施资源节约利用行动计划,实施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绿色建筑行动、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循环经济典型模式示范推广,推动资源绿色低碳循环利用,不断拓展绿色发展新空间。

完善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体系。推行循环式生产,推动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广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生产法,制定重点行业循环型企业评价体系。对园区进行绿色化改造,推进产业链接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和污染治理集中化,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循环化水平。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制度,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再生产品和再生原料推广使用制度,完善一次性消费品限制使用制度。深化循环经济评价制度,强化循环经济标准和认证制度,推进绿色信用管理制度。实施金蔡伦纸业纸机节能升级改造、祥光铜业稀贵金属综合利用技术提升等一批项目,加快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

(二)优化资源要素管理

坚持效益导向持续跟进效益评价机制做到要素跟着项目走确保资源要素指标优先保障给更优质的项目。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遵循《阳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土空间规划,加快多规合一”,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强化项目准入退出机制建立项目履约监管制度和土地使用共同监管责任机制,建立落户评审机制,探索实施以地控税、以税节地,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原则上入园项目投资强度要高于280万元/亩、亩均税收要超过20万元。

加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进一步提升土地等资源要素管理水平,对开发进度迟缓以及土地利用、综合产出率低的项目,依法通过收回、置换等方式盘活土地。对不能完成年度环境整治任务,或经整改仍不能稳定达标的项目,依法予以限产停产或淘汰改造。从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土地投资强度、亩均产出效益、人均用地指标的管控和综合效益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鼓励建设多层厂房,逐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建立新项目入园规定。2025年,新建项目平均容积率不低于1.0,建筑系数一般不得低于40%。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增加二次能源和清洁能源使用占比,通过原料替代、改善工艺、改进设备和全面能源管理等,降低单位产出能耗。

强化资源要素支撑。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思路,优先把人才、土地、科技、资金等要素资源匹配给大项目、好项目,匹配给有潜力、有活力、有技术的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要素保障。在强化人才支撑方面,实施“技能振兴工程和“就业引才”计划,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各类专业人才,全力打造产业人才新型智库;在强化科技支撑方面,加快推进科研机构及科研项目的引进落地,构建“科研—孵化—加速—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体系。在强化土地供应方面,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步伐,实施精准征地、精准供地,全力保障拿地即开工”。

(三)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进一步加大大气、水、土壤、固废等方面的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严格落实传输通道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要求,实行重污染应急联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持续改善,优良天数显著增加。摸清底数、高效溯源,持续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强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时段污染整治,依据源解析结果科学治污。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机制,实施季节化、差异化管控,推广VOCS等高效治理技术,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推进区域联防联控、协同治理。2025年全年空气优良率达到65%,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85%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5%SO2排放达标率95%城区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达到80%

打赢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防控废弃渣土水土流失危害,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实施涉重企业综合治理。强化危险废物处置和监管能力建设。确保危险废物规范管理处置,加强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加大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监管力度,保障环境安全。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推进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垃圾分类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行动计划,健全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实现土壤环境质量检测全区覆盖。加强危险废物收集处理,确保涉危废重点单位全部纳入危废规范化管理。

建立健应急监管体系完善环境风险源、敏感目标、环境应急能力及环境应急预案。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为指导,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污染治理设施分区域规划建设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及规范对开发区内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处置。加强对开发区的执法监督管理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加强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督管理依法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责令限产停产或由环境保护部门报经政府责令停业、关闭等处罚。依法推进开发区内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防灾减灾救灾责任制,压实各方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厘清部门监管责任,依法依规制定安全生产和责任清单。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培训,严格落实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惩治安全领域违法行为。健全安全生产管理、隐患排查风险防控体系,突出抓好危险化学品、煤炭生产、建筑工地、交通运输等领域安全监管。以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疫苗安全等为重点,构建全域覆盖、全链贯通、全面协同的监管机制,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实施食药安全智慧监管工程,努力实现食品、药品安全率达到100%,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专栏8“十四五”期间绿色发展重点工程

生态环境治理:1)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2国家级绿色园区创建3)航天长城祥雨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项目(4)聊城首拓环境科技固体废物处理项目(5)凤祥畜禽无害化处理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6)凤祥生物蛋白粉加工项目(7)凤祥羽毛粉加工车间扩建项目

六、坚持产城融合发展,集聚开发区竞争新优势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推进交通、能源、信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功能完善、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创新功能的平衡和协调,提升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一)强化基础设施配套衔接

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各类市政专项规划衔接,提升开发区市政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坚持“量力而行、先急缓、适度超前、完善功能”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搞好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利用社会资本,开展多渠道、多方位融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由财政投资向多元投资发展。进一步完善开发区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通信、供电、供热、燃气、管线等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提高项目承接能力。统筹开发区与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在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中统筹考虑开发区发展需要,加强开发区与全市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衔接,加快开发区与城区、城市群重要节点、交通干线以及各个运转中心、物流节点间连接通道建设。加强开发区能源、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与城区的衔接配套。

(二)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紧密配合上位规划,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配套建设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智能信息设施整体效能和综合实力。

提升基础网络服务能力。依托阳谷县实施宽带网络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速光纤网络扩容,增强高速传送、灵活调度和智能适配能力。配合“光网阳谷”建设,推动通信网络设施IPv6 升级加大高速率宽带接入覆盖,大力推进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升级改造,提升通信网络的容量和速率,强化园区数据网络承载能力。加快推进5G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5G基站布局,加大5G政策支持力度,在工业制造、城市治理、公共服务、文化娱乐等领域开展5G试点示范,培育重点场景应用。支持和鼓励三大电信运营商优先安排园区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园区主要场所无线局域网全覆盖。

推动建设现代化智慧园区。主动对接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超前布局建设公共信息、技术、物流等服务平台,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开发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管理服务等深度融合,促进园区建设管理精细化、服务功能专业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建设创新型智慧园区。重点推动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能制造、智能安全监管、智能电网、智慧医疗等示范工程建设,形成高效运转的智慧园区。

(三)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开发区与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衔接,加快开发区与城区、城市群重要节点、交通干线以及各个运转中心、物流节点间连接通道建设。

建设内畅外快的交通网络。引导支持开发区城乡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优化,促进城乡交通体系一体化协调发展。合理规划布局,提高路网通达性,理顺道路系统功能分级体系,提升干道快速通行能力。实施德单高速公路阳谷连接线工程,摆脱开发区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局面。实施雄商高铁阳谷段工程,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设立雄商高铁阳谷站,通过高标准打造高铁站、科学布局开发区——高铁站路网,带动开发区物流、人流、客流集聚。

推动物流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根据开发区物流业发展需求,稳步推进“中心、站、点”三级服务模式,建设相应的物流基础设施。适时启动建设伏城物流园。依托伏城产业布局,利用聊阳路和京九铁路祥光铜业专用线的交通优势及伏城的产业优势,加快阳谷物流园内陆港铁路专用线、祥光铜业专用铁路改造等工程建设。

(四)构建现代高效能源设施

合理规划能源设施,调整能源结构,完善能源供应体系,构建高效、安全、清洁、多元的能源供应系统。

完善能源供应网络积极拓展能源供应渠道,扩大油气、电力等输入规模,夯实能源安全底线。进一步完善供电、供热、供气、应急调峰、储能等基础设施。完善电网结构,推进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优化电力、燃气供应网络结构,合理布置变电站、燃气站用地,按序建设配套电力、燃气供应设施,加快完善电力、燃气管网,保障开发区能源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行业项目,深入推进能耗双控和煤炭消费压减,加大清洁能源消费力度,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和煤炭消费压减目标任务。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多能互补、梯级利用、分布式能源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提高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加快建立绿色低碳、清洁高效的能源消费体系。加快推进减煤、增气、纳新,实施电能替代,推行环保改造,优化用能方式降低污染排放。

加快绿色能源建设支持生物质供热、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多能互补智慧能源系统工程的示范应用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及公用设施、工业园区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推进氢能在交通、能源等多领域的推广与示范,加快推进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充电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充电网络布局构建区域清晰、重点突出、覆盖全面的充电桩网

专栏9“十四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基础设施:1德单高速公路阳谷连接线工程2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专用铁路改造工程3阳谷铁路内陆港物流园专用铁路线建设4伏城物流园项目5祥光生态工业园区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


七、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汇聚全方位发展新动力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以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为核心任务,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开发区活力,努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一)积极融入双循环体系

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更好联通国内和国际市场,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强化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大力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引导企业开展品牌创建,打响“阳谷电缆”“新凤祥”“祥光铜业”“华泰化工”“毕昇印务”“金蔡伦造纸”“极景门窗”等制造业品牌。实施标准化战略,重点培育和发展出口名牌企业,鼓励凤祥股份祥光铜业、极景门窗等企业进行境内外商标注册、创建自主出口品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商务部培育的出口名牌,进一步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鼓励企业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路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标准的制定、修订。健全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加快电线电缆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打造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线缆检测平台。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好青岛港阳谷内陆港、新凤祥日本研发中心、祥光有色金属青岛物流中心、华泰美国海外仓储物流、景阳冈软轴出口中心电缆集团内引外联作用,开拓国际市场。借助山东自贸区、上合青岛峰会等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的经贸往来。鼓励出口企业与国内大型商贸企业对接,多渠道搭建内销平台。

努力扩大精准高效投资。建立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项目建设工作机制,动态充实完善“十四五”重大项目库,按年度实施重点项目。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 5G 网络、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现代服务业领域投资,增加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等领域投资,提高“四新”投资比重。

(二)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相结合,完善公平竞争环境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全面深化区域合作。大力实施区域合作开放战略,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聚焦阳谷特色产业优势,推动与沿黄地区建立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双向飞地”“共管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依托优势产业基础,引导开发区企业与京津高端产业协作,积极承接转移产业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及招才引智基地。全面融入省会经济圈积极参与“济聊一体化”建设。

大对外开放新优势创建省级外贸转型试点县为契机,鼓励新凤祥、华泰化工、电缆集团、迈舒传动等企业在境外设立贸易公司或建立营销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经贸合作区和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拓展多元国际市场,实现产品输出向产业输出转变。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外派劳务。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资质资格标准认证,获取更多的国际市场通行证。鼓励凤祥股份、维尔康食品等企业巩固传统市场份额,深挖欧盟等新兴市场潜力,扩大优质农副产品出口。引导华泰化工等企业深化与米其林、韩泰等国际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增加订单量。

围绕重点产业精准招商。着力招大引强,聚焦铜及铜精深加工、绿色食品、光电信息、高端化工、新材料、轻纺及汽车饰品等重点产业,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国企500强以及“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积极引进一批龙头带动项目、配套协作项目和高端专业人才。积极推进以商招商、专题招商、中介招商、网络招商、商协会招商等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做好符合开发区重点产业对外招商项目的策划、筛选、包装和推介工作。

优化环境抓招商。优化项目包保责任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办法,从洽谈对接到落地建设,全力推动项目进度。实行重点项目联系制,由开发区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主动服务,帮助企业做好发展规划、破解发展难题。对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安排专人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保姆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以宽松、绿色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项目签约落地。加强项目管理实行项目入区评审制,严把项目入区环保、安全、用地关,推进项目建设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全面提升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政务服务水平不断简化项目服务流程,力争让企业最多跑一趟

(三)加快机制体制改革

坚决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积极稳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努力破除各方面的制约和障碍,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有序推进开发区改革。以开发区为主体,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优势辐射输出,加快整合提升,实现资源共享、配置优化。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加快推进开发区改革,建立更加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更加灵活实用的开发运营机制、更加激励竞争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更加系统集成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更加强大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实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运行模式,设立或引进与开发区管委会相分离的投资开发公司或创业投资基金,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进行企业化、市场化运营充分激发市场活力。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专业园区运营商。

创新管理机制体制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突出经济发展、双招双引、科技创新等主责主业,积极稳妥推行党工委管委会+公司”管理机制,按照项目招商落地流程、大部门制和扁平化管理原则,优化整合组织架构明确细化部门职责完善管理服务职能支持特色园区引入兼具综合开发实力、品牌号召力和商业运营能力的运营商,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运营,实现“投建运管”一体化运营。成立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运营公司,建立开发区管委会与县级部门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协调配合、定期会商、干部交叉任职等工作机制,建立“开发区吹哨、属地单位报到”制度。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选优配强领导班子,依托市场化手段,逐步推行竞聘副主任制度。积极探索创新开发区选人用人机制,逐步推行全员聘用、岗位管理实现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制构建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岗位人事体系。推行档案职务与选聘岗位、档案工资与实际薪酬、人事档案管理与合同聘用管理三分离”制度,建立包全员工资薪酬奖励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创新财税政策。开发区财政实行独立核算,加快构建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立权责清晰、协同高效、运行规范的预算管理新格局。探索建立考核增量、合理分成、绩效约束的机制,推动实际可用财力核算方式改革,准确核定实际可用财力基数确保企业应享受的优惠扶持政策的落实,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确保行政运转及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落实国家、省、市财税政策和财政政策,加快推行税收“增量分享”,制定开发区引进的总部经济类项目分享政策。

完善土地政策推进开发区范围内村庄搬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鼓励开发区通过创新产业用地分类、鼓励土地混合使用、实行用地弹性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灵活的供地方式,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开发区存量用地二次开发,积极处置批而未供土地和包括僵尸、破产企业用地在内的闲置土地。积极推进多层标准厂房建设,鼓励社会投资主体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合理开发地下空间。对现有企业根据“亩产效益”评价体系分为优先发展、鼓励提升、帮扶转型和整治淘汰四级进行分类管理,评价结果叠加运用于财政扶持、用能、排污、用电、信贷支持等重要资源要素的差别化配置,倒逼企业主动向高质量发展、向新动能转型。

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大投融资平台整合力度,创新投融资方式,推进投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调整政府资金投资方式,推行专项+任务清单机制,健全政府引导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市场化投入机制。鼓励采取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科技孵化资金和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方式,搭建科技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支持各类基金在开发区集聚, 积极引进创投风投机构,建立各类金融机构和开发区经常性对接机制。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分散创新创业风险。支持开发区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募集发展资金,利用股权、债权、担保及创新型资本市场工具加快发展。加强投资运行监测分析,注重前瞻性、把握针对性、提高时效性,增强对保增长、稳预期、优结构的服务引导作用。

(四)深化政务服务改革

全面提升政务标准化、便利化服务水平,切实承接上级下放的行政审批和管理权限加强权限监管,放管结合,更好发挥经济发展职责,增强发展动力,释放发展活力。

深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扎实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规范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动态管理制度。深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进一步健全“容缺办理”和“告知承诺”等制度,持续推进“一网通办、一次办好、一窗受理、一链办理”深化第三方测评,在办事群众满意度基数上,加强“依法行政”“三集中三到位”等方面的测评,促进窗口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机制。现网上审批“一窗式登记”、办件流程、信息查询公开。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提高事中事后监管实效。坚持“重在事前,主动服务”积极开展“减证便民”活动。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在行政许可、项目审批、证明事项等领域,广泛推行承诺制,完善审管互动机制。


八、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四个服从”“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党的领导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规划编制实施全过程统筹谋划和推进开发区的规划、开发、建设、行政服务等。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管委会职能,坚持部门联动,加强开发区发展的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重点做好开发区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部署、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对产业重大事项做出决策并负责跨部门、跨行业协调推进。建立健全开发区统计体系,全面反映开发区的开发程度、产业集聚度、技术创新能力、创新创业环境、单位土地投资强度、产出率、带动就业能力、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利用效率、低碳发展、社会效益等情况。

强化规划引领。建立以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区域规划体系。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目录清单和备案制度,推动规划基础数据互联互通和归集整合,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健全编制备案制度,对各部门自行编制或批准的各类规划进行统一备案。强化载体支撑,梳理完善重大战略、政策、平台和项目,细化责任分工、时间表和路线图以工程化、项目化、责任化思路推进规划落地实施。将规划实施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及时掌握实施中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及时向开发区管委会报告。健全完善第三方评估制度,组织开展开发区发展规划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总结评估。严格规划目标任务和重大事项调整程序,建立科学动态调整制度。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政务公开重要内容,及时公布实施进展,主动接受监督。

强化保障。充分体现专项资金政策扶持导向,进一步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重点用于支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及重大产业项目。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全面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提高投融资效率和效益。引导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间接融资比重,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全力化解“两链风险”。探索风险防控技术,做好“中间人”,逐步完善三方联动会商协商机制。加强与各级部门联系沟通,积极争取各类政策、资金、试点支持。充分挖掘低效闲置用地资源,推进集约化、高效化开发,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根据目前土地利用现状,合理确定土地供应结构、时序和方式,稳妥推进土地出让。开展计划指标盘活置换,积极盘活用地指标。实施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加大企业闲置土地处置力度,通过政府收储和征收后重新出让,或引导企业自行改造升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完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政策引导作用整合开发区各项产业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开发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通过产业引导、金融产品服务与创新等方式吸引银行、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产业发展。制定吸引国内外大院名校、科研机构来开发区建设创新平台的优惠政策,加快高水平创新平台发展。制定人才吸引集聚政策,建立人才开发发展专项资金。完善人才服务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强化项目支撑。紧盯国家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资金投向,抓好重点项目谋划,加强中央、省政策对接协调,持续做好项目谋划、包装和向上争取工作,推进一批有时代性、引领性的交通、产业、城建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盘子紧紧扭住重大项目这个牛鼻子,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重大项目储备,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以高质量、高效率的项目建设为开发区注入新动能。抓住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的有利时机,坚持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个推进方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通绿色通道,推动重点项目审批手续容缺办理,尽快实现开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阳谷县人民政府主办 阳谷县信息化服务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7152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