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第106号代《关于对阳谷段运河开表建议发提升的建议》的答复
时间: 2022年07月11日
名称
关于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第106号代《关于对阳谷段运河开表建议发提升的建议》的答复
索引号
/2022-22237924
发布单位
县文化和旅游局
组配
县人大代表建议答复

关于阳谷段运河开发提升的建议

内容:京杭大运河会通河阳谷段位于阳谷县域东部,南北流向,南起张秋金堤闸,北至阿城下闸北一公里,穿张秋镇区、阿城镇区,经11个村庄,全长19公里。京杭大运河阳谷段在明清两朝繁荣、昌盛达500年之久,那时的张秋运河中船只林立、帆樯如云,漕船、商船、民船拥堵于河中,运河两岸尽是繁华的商铺、民居,南北商贾经营转运。随着运河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阳谷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建议:一是“高”点定位,注重资源保护,利用大运河的交通动脉和文化廊道功能,整合运河资源,发展高端产业,建设文化产业带,打造运河经济增长极。

二是和谐“融”水,加快基础建设。

三是“深”入研究,弘扬运河文化,进一步开展资源调查和专题研究;发挥文化传播平台作用。

四是多“元”投入,夯实物资保障,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大运河文化共建机制。

孙新宇、王继勤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对阳谷段运河开发提升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们的关心和支持。现结合本单位职能,就建议提出的问题答复如下:

近年来,阳谷县委、县政府对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高度重视,一直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围绕运河遗产保护、环境与河道治理、展示与利用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一是依照保护管理要求,明确了大运河阳谷段遗产保护区和遗产缓冲区,设立了遗产碑、文物标志碑和保护界桩,建立了运河档案资料室、河道与环境监测室。二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大运河阳谷段河段本体及沿岸文化遗产的日常保护与管理,实施了大运河阳谷段荆门上、下闸,阿城上、下闸保护修缮及环境整治;陶城铺闸、张秋运河石桥、水门桥保护修缮工程;张秋镇区段河堤岸修复、道路铺设及绿化保护与展示工程及张秋陈氏民居保护修缮工程;实施了七级古街保护修缮工程。编制了大运河阳谷段、七级运河古街、七级运河码头、盐运司等保护利用规划。三是加强运河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利用张秋陈氏民居,完成了阳谷运河文化陈列馆的展陈布置,展示内容主要为运河三镇历史、沿岸文化风俗等内容;打造七级运河古街区,利用街区古建筑布置七级乡村记忆展馆,开放街区内茶馆、人民公社食堂等部分场所,使古街恢复生活气息,弘扬丰厚的运河历史文化信息。四是持续发掘运河沿岸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整理出了运河船工号子、张秋木版年画、阿胶制作技艺等一批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积极引导培育其传承发展,其中阳谷古阿邑达仁堂张氏阿胶糕制作技艺实现了产业化发展,并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和传承。目前,通过积极争取,阳谷梯级船闸核心展示园项目获国家局批准和592万元资金支持,将用于实施荆门上、下闸段阶梯船闸的保护展示,为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做好基础工作。另外,七级运河古街、於陵会馆、城隍庙大殿保护修缮工程被列入山东省2022年度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名单,将逐步推动实施保护修缮与展示工程,深化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运河保护修缮工作。一是对大运河阳谷段两岸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和梳理,如河道船闸、码头及其重要附属文物,沿岸历史街巷、商铺、名人故居、会馆、古城墙、古建筑、古戏台等古迹文物,以及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加快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等工作,使这些资源真正构成阳谷古运河沿线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通过深入研究七级古街区、张秋城隍庙大殿、於陵会馆的历史文化特征,合理保护古街历史建筑,协调周边历史风貌。将现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相结合,打造小微活态博物馆,逐步激发运河三镇活力。三是做好大运河阳谷段保护与展示规划工作,形成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思路,逐步建立长效机制。以会通河(阳谷段)集中展示带、阳谷梯级船闸核心展示园等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为主线,逐步实施保护展示利用工程。做好运河沿线的亮化、绿化、美化工程等配套工程,并在河岸建设人行栈道、亲水平台,以充分体现人文运河、生态运河的特征,形成具有阳谷特色的古运河历史文化旅游风景线。



阳谷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6月25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阳谷县人民政府主办 阳谷县信息化服务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7152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