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 2018年11月06日
名称
阳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索引号
3715210001/2018-22243479
发布单位
县发展和改革局
组配
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阳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阳谷县发展和改革局

二〇一六年二月

阳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

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2月2日在阳谷县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依法治国的关键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县加快壮大县域经济的成长期,推动提升经济实力的成熟期,奋力实现经济强县、文化强县目标的加速期。科学编制和实施《阳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我县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展现新作为,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促进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  “十三五”发展基础与环境分析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全县上下紧紧围绕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改革开放保经济增长为目标,以调整产业结构保发展质量为关键,以统筹城乡发展保民生改善为重点,以推进五大产业保发展后劲为突破,迎难而上、积极作为,综合实力在应对危机中稳步增长,城乡建设在统筹发展中快速推进,社会事业在和谐创建中全面进步,发展后劲在改革开放中持续增强,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95.2亿元,年均增长10.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2.34亿元,年均增长25.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78.4亿元,年均增长19.2%。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92.8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84.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9.7亿元,年均增长1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49.4元,年均增长1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59元,年均增长11.5%。全社会用电量20.1亿度,年均增长9.9%。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等指标均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县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8.2:58.2:23.6调整到2015年的14.4:55.2:30.4。二、三产业比重提高了3.8个百分点。一是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我县粮食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150万亩左右,规划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42.4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4.5亿斤,实现“十三连丰”,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畜牧产业化程度显著提高。生猪存栏量达到55.1万头;肉羊存栏量达到32.6万只;肉鸡存栏量达到3225.2万只,肉鸭存栏量达到57.9万只;发展标准化奶牛场36个,存栏量达3205头。我县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39家。凤祥股份自主研发出全国最先进的现代化养殖远程控制系统,作为全国现代畜牧业建设工作会议的观摩现场,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70家,专业合作社达到1334个,新增家庭农场128家、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19户,丰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光明山庄等一批现代农业种植基地快速发展。多种经营迈出新步伐,“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165个,其中有机食品认证1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我县被国家质检总局命名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级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三年会战深入开展,陶城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中小河道治理工程、小农水项目以及饮水安全工程进展顺利,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阳谷段工程,我县被确定为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国家级试点县。全省首部县级气象雷达落户阳谷,气象服务“三农”能力进一步提升。二是新型工业化发展实现新突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16家,比2010年增加125家;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01.1亿元,利税过百亿元,达到103.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9%和18.9%;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14.8亿度,年增长11.2%。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铜精深加工、光电信息、塑料化工、食品加工、轻纺及汽车饰品五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4%。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3.5亿元,年均增长21.5%。园区发展初具规模。祥光经济开发区入区企业达到205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0亿元。在省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排名中,位列第32名。我县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祥光生态工业园被确定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成为我国县域园区和有色金属行业中第一家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祥光铜业被确定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和质量强县战略。我县共创建中国驰名商标4个、山东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24个,荣获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10项,110家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祥光铜业、金蔡伦集团、华泰化工等企业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在国内同行业率先制定了汽车坐垫、振动软管企业联盟标准。三是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全县拥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9家,其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53.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5.1%。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市级研发平台16个,全县80%以上的大中型骨干企业都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我县被授予山东省知识产权试点县。四是服务业发展活力增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9.7亿元,年均增长10.6%,占GDP的比重达到30.4%,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完成服务业投资65.5亿元,年均增长26.1%;实现服务业税收6.43亿元,占全县税收总收入的39%。旅游业稳步发展。编制完成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景阳冈旅游区扩建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新增省“乡村记忆”工程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乡村旅游品牌经营户14户,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基地6处,京杭大运河阳谷段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七级古码头入选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我县被评为山东省旅游强县。五年接待游客4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3%和20%。商贸物流业步伐加快。宝福邻购物广场、澳林商贸博览城、盛世名门商贸城、新世界广场等一批商业综合体陆续建成投入运营,金路泰达、震达仓储物流等一批重点物流项目投入运营。金融工作扎实推进。齐鲁银行、恒丰银行、沪农商村镇银行、潍坊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阳谷落户,县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商银行。直接融资步伐加快。凤祥股份、东信塑胶股份上市工作进展顺利,9家企业在“新三板”和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改革开放扎实推进,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机构编制改革进展顺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扎实推进,主动承接好中央、省、市下放的审批权项。农村综合改革、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等顺利推行,城乡低保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大病救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全面实施。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十二五”期间我县累计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66.9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8倍。对外开放迈出坚实步伐。到2015年底,全县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38家,5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35.9亿美元,连续5年位居全市第一,年均增长4.95%,其中出口15.9亿美元,年均增长26.9%;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年均增长10.4%。“走出去”战略实现新突破,“十二五”期间我县设立境外投资企业9家,境外投资2.1亿美元。

城乡建设成绩显著,发展条件不断改善。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祥光新城总体规划、城镇化发展规划等。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9.8%。新建、改建黄河路、燕山路、南环路等城区道路62公里,形成了“十纵十二横”的城市交通网络。建设了紫汇湖公园、金水湖公园和谷山公园,水面面积达到1200亩,结束了县城区没有较大水面的历史。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市政设施、市容市貌、园林绿化、交通秩序以及乡村环境都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公路建设扎实推进。全县新修改造农村公路建设65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6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231.5公里/百平方公里,874个行政村100%实现村村通公路。新农村改造稳步推进。五年来累计改造农村危房3422户,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区6个,整理规模34.2万亩,新增耕地8007亩。高标准规划建设了祥光新城。凤栖湾商住区、康居嘉苑农村社区、景观水系、铜谷中小学、研发中心和铜文化广场已建成,人居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祥光新城已现雏形。

生态建设进展顺利,环境保护初见成效。五年累计新增造林面积7.6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3.5万亩,高庙王镇前仓村闫楼镇张岩寨村入选山东省首批宜居村庄。森泉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全面开工,燃煤锅炉、扬尘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以上,新增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4个,清洁生产企业30户,建成了中国铜冶炼行业第一个能源管理中心,祥光生态工业园成为省级“城市矿山”示范园区,祥光铜业被确定为第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点企业和有色金属行业能效及环保标杆企业,荣获山东省节能突出贡献奖。城乡环卫一体化全面推进,新增国家级生态乡镇10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村4个,生活垃圾实现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基本消除了多年来农村环境“脏乱差”状况,群众满意率明显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教育事业成绩斐然。师资队伍素质大幅提升,教学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学前教育蓬勃发展,达到省市普及学前教育的要求。“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9.8%,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6%,各阶段入学率均达到省规定标准。高中教育稳健发展,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改扩建了阳谷一中、二中,建设了阳谷三中新校区;职业教育扩容成效显著,信息化建设稳步走在全市前列。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我县获批全国中医药先进单位,省级卫生县城通过复审。县医院和中医院全部通过二级甲等验收,7处乡镇卫生院病房楼和16处国医堂投入使用,开通了省级远程会诊中心。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县图书馆、文化馆主体即将完工,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村级文化广场覆盖率达87%。七级运河古街区、迷魂阵、张秋陈氏民居、张秋山陕会馆入选了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千秋文化实业有限公司、文状元木雕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被命名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阳谷运河七级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武大郎炊饼有限公司被命名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民生得到有效保障。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累计发放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五保供养资金22330万元。初步形成了以家庭为主导、社区为依托、专业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了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和7处中心敬老院。连续5次获得“全省双拥模范县”称号。社会治理能力逐步提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天网工程”增点扩面。推进安全生产“三级五覆盖”和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监管网络,深入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行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我县计划生育“六无”先进村创建经验在全省推广。我县国家地掷球训练基地投入使用并多次承办国际国内赛事。新闻出版、妇女儿童、外事侨务、宗教、老龄、档案、统计、物价、史志、人防、防震减灾、对台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环境分析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率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经济转型升级将更加迫切。提质、增效、升级将作为引领新常态的发展导向,改革创新将会贯穿发展的全过程。“十三五”期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凸显,人口红利基本消失;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由过去以商品进出口为主,向产业、资本结合“走出去”转变,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等。展望“十三五”时期,我县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外部发展空间更加广阔,自身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加快发展的条件不断完善。

新常态面临新机遇。从全国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前景仍然广阔。“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一体化、中原经济区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我县发展带来了机遇。从省市看,我县被列入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聊城市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城市,这为我们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从我县看,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很大提升,农业基础优势明显,工业转型步伐加快,城镇化和服务业发展空间很大。特别是随着德商高速、青兰高速、郑济高铁、京九高铁等重大交通干线的建设通车,交通条件将大大改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这些对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新机遇面临新挑战。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综合实力偏弱,总量小、人均占比低,质量效益不高;产业结构不优,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创新驱动能力不强,创新发展的氛围不浓厚、体制机制不完善;城镇化水平低,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资金、土地、环保、能耗等要素制约凸显,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民生事业欠账较多,城区学校大班额、社会养老、社会救助、食品安全、雾霾天气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社会治理难度大,民主法制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法治能力亟待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问题导向,直面挑战、趋利避害,不断解决矛盾,补齐“短板”,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上行稳致远。

第二章  “十三五”发展总体构想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两城一带一区六园”总目标,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突出“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精准扶贫”三大重点,打好“创新驱动、城乡一体、生态文明、改革开放、民生事业”五场攻坚战,努力建设富强、美丽、幸福新阳谷。

第二节  指导原则

坚持稳中求进、协调发展原则。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同步协调发展,以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稳定生产、农产品有效供给,把绿色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原则。依托高新科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加大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力度,以科技提升产业层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坚持环境友好、绿色增长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积极发展低碳经济,追求绿色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合作共赢、开放发展原则。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发展,进一步更新开放理念、优化开放布局、创新开放路径、完善开放体制,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体制机制,积极促进就业,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1%左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和13%,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0%。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培育一批具有阳谷特色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和大企业,建成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新体系。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三次产业比重大体调整为9.7:54.3:36。

—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和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祥光新城和一批特色村镇建设成效显著,产业互动明显,镇域经济带动力较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生态资源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生态阳谷建设扎实推进,生态体系日趋完善,环境质量明显提升,人居环境舒适优美。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基本平稳。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建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事业体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及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

第三章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着力培育科学发展新动力

全面实施创新发展,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拓展创新发展新空间,构建创新的产业新体系、发展新机制,重点推动以产学研结合为重点的企业技术创新,以职能转变为重点的政府管理创新,以延伸拉长产业链为重点的产业模式创新,通过“三个创新”,提升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一节  大力提升创新驱动力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营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与潜力,释放民智民力,实现人生价值,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明确创新主攻方向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突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整体水平。以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抓手,将园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加快科技孵化器、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提升电缆、钎具、造纸、塑料制品、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技术水平,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加快工业智能升级,推动“双创”与“互联网+”、“中国制2025”相结合,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打造经济新引擎。

二、培植强有力的创新主体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培育祥光铜业、太平洋光纤光缆、佰安瑞生物科技等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扶持恒晶光电、天盾矿用设备、正能新能源科技、首信高分子材料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祥光铜业、太平洋光纤光缆、东信塑胶等骨干企业建立国家和省级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支持建立由龙头企业牵头、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行业内企业共同参与、共同研发的产业技术战略创新联盟。

三、强化创新支撑

一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公共科技的投入,县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要达到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5%以上,增长速度高于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增长速度。健全科技成果入股、收益分配等机制。发挥企业科技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用足用好技术开发经费据实列支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经费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4%,一般企业不低于2%。二是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生态。完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和平台,健全科技创新制度,实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强化科技创新政策法治保障。拓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空间,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数量作为硬性指标,纳入考核范围。三是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创新全过程,建立知识产权创造机制,落实知识产权奖酬制度,在科技人员的考核、收入分配、奖励和技术职务晋升等方面,将知识产权工作业绩作为重要指标,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幅10%以上。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县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二节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

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以发展精致农业为抓手,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方向,积极培育现代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市场流通及农业休闲等战略引领产业,以工业化的思维经营农业,加快全县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让老百姓充分享受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到2020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

一、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立足我县生产传统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放心粮食、绿色畜禽、优质林果、品牌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进一步在突出特色、提升规模、档次和效益上狠下功夫。加强农业品牌战略实施,认真开展“三品”认证工作,发挥好品牌对特色农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到2020年“三品一标”总数达到200个以上。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着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效益,全力打造千亿食品产业园。优质粮食。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整合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土地综合整治、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农田基本建设与有机农业种植项目,形成政策、资金合力,加快我县高标准农田和有机农业发展,打造高产高效有机粮食生产示范区。强化良种应用,提高良种覆盖率,推广有机种植,提高粮食单产,稳定总产。到2020年全县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达到6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16亿斤以上。绿色畜禽。大力发展畜禽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和适度规模养殖,完善健康养殖的科技服务体系、安全生产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生态环保体系等四大体系。鼓励发展现代化饲养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突出发展肉鸡、肉鸭、肉羊、生猪、奶牛等名特优畜禽,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产品品牌,建立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到“十三五”末,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比重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特色林果。以提高林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为核心,强化良种苗木繁育、标准化生产,建成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林果产业体系。加强高速公路、省道两侧绿色通道、农田林网和绿化示范村建设,以黄河故道及沉沙池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为依托,加大防护林建设力度。以樱桃、苹果等果品为重点,打造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园和地方名特优果品基地。加快种苗花卉规范化示范基地和林木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培育高产、优质、抗逆、观赏价值高的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观赏树木苗木及花卉新品种。品牌蔬菜。以阿城、七级、西湖等蔬菜基地为重点,扩大冬暖式大棚、大中拱棚的栽培面积,发展名、特、稀、优品种。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的蔬菜保鲜、加工龙头企业,培植一批蔬菜品牌,提升阳谷蔬菜知名度。发展油用牡丹、莲藕、金银花、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品牌。

二、实施农业龙头带动战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积极培育壮大凤祥集团、鲁信清真、维尔康三阳食品等重点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提升企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形成龙头企业群体,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以打造凤祥食品千亿产业为目标,规划建设年产20万吨熟食品加工厂;加快凤祥股份上市步伐,扩大融资规模;围绕“买世界,卖全球,大食品,大营销”的战略目标,秉持最健康、最安全、最绿色的价值理念,缔造中国最高美食品牌。到“十三五”末,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00家以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200亿元。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土地财产权属,稳步引导农村土地市场化、集约化、资本化运作,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到种养能手手中,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及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到2020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1600个,各类会员达到10万户,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达到60%以上。

三、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支撑体系

完成规划内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继续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小农水、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健全完善的农田灌排体系。着力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通过产学研结合、农业科技特派员入社、农业专业协会协作、农业示范园区带动等形式,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步伐。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减少流通环节,完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绿色通道”网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合格率达99%以上,争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培育壮大新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5%。

四、拓展生态农业产业链,加快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

突出绿色种养、生态环保、科技示范等三大特色,建设国内一流的休闲观光基地、生态高效农业基地、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依托现有的蔬菜、食用菌、畜禽等生产基地,发展阳谷朝天椒、阳谷北虫草、黑猪等一批特色农产品,以生产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目标,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抓手,依靠科技,加大投入,规划培育一批精致农业示范区,在国内率先建成精致农业示范基地,在全县形成丰源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海顿葡萄庄园、樱桃山庄、光明山庄等生态农业示范区竞相发展的格局。

五、实施农业创新工程

培育发展农业科技企业,创建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实施一批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力争在农业良种选育与改良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农业产业生产技术与设施、食品安全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培育壮大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加强阳谷银梨、鲁西黑头羊、阳谷小尾寒羊、鲁西白山羊等地方名优特色品种的保护与创新。充分发挥凤祥集团、六和食品、雪龙肉羊、景阳冈良种猪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重点围绕冷却肉冷却保鲜技术、鸡鸭肉深加工产品开发等,引进功能性食品和方便食品生产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继续做好农民培训工作,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重点抓好绿色证书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远程教育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就业技能。

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切实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农业补贴政策落到实处,增加对农民的消费补贴。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加快发展“三农”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第三节  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

持新型工业强县战略,以增加财源为核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重点打造新凤祥集团、金蔡伦集团、电缆集团、太平洋光纤光缆、华泰化工、谷丰源生物科技、华信塑胶、东信塑胶等一批引领产业升级、对财政贡献大的龙头企业。到“十三五”末,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400家,工业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0亿元,利税160亿元,年均增长均达到10%以上。力争形成1个千亿级企业,3个百亿级企业,培植5个税收过亿元的企业。

一、打造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五大产业

结合工业现有产业基础、产业带动效应、技术创新能力及产业发展前景,树立“大产业支撑大工业”的发展理念,整合引导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中,围绕铜精深加工、光电信息、塑料化工、食品加工、轻纺及汽车饰品五大产业实施一批精深加工项目,推动产业链延伸,打造强势板块,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我县工业综合效益。

(一)铜精深加工产业。以祥光铜业为龙头,积极稳妥发展祥光有色金属千亿产业,把祥光生态产业园打造成为以生态高效、全产业链及循环经济为特色的全国重要的铜精深加工基地。按照“开发矿产资源、做优铜冶炼、发展多种金属、延伸下游”的原则,上游实施“海外祥光”发展战略,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加快矿山并购步伐,获取长期稳定的铜资源,中游适度扩大铜冶炼产能,重点抓好精炼电解扩建项目,下游发展铜精深加工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生产附加值高的铜精深加工产品和新型合金材料。结合创建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以废弃机电产品为主,集回收、拆解、加工于一体资源再生加工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智慧祥光”,抢占铜冶炼领域的先机,努力打造成中国工业转型的时代标杆和世界铜冶炼的创新标杆。

(二)光电信息产业。以电缆集团、太平洋光纤光缆、耐克森阳谷新日辉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着力打造光电信息产业园。重点在高等级电缆、光缆、特种电缆、铝合金电缆等新产品研制开发和市场开拓上取得突破,构建完善的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产业链。突出抓好电缆集团光纤预制棒项目、核电站用1E级核电缆项目、石油装备电缆项目,太平洋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军用光纤光缆项目、光通信芯片及零组件项目、光纤复合中压电缆项目等。力争到“十三五”末,光电信息产业园逐步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光电信息产业园。

(三)塑料化工产业。重安全与效益并举,强化环保投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推动新上化工项目一律向现有化工园区集中。以华信塑胶、东信塑胶、恒泰实业等骨干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大口径PVC管道、塑料检查井、一体化水处理设备、海绵城市配套塑料水窖及系统等产品,形成品种丰富、规格齐全的塑料管材产品,努力打造长江以北最大的塑料管材加工基地。加快东信塑胶上市步伐,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突出抓好华泰化工不溶性硫黄项目、橡胶促进剂项目,华信塑胶涂覆型长效流滴大棚膜改造项目、新型节能门窗幕墙生产项目,东信塑胶年产20万吨塑胶产品扩建项目、PVC-U中空排水管材项目、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等项目建设。

(四)食品加工。以凤祥股份等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规划建设食品产业园,抓好凤祥现代化肉鸡养殖一体化清洁生产扩建项目、食品研发和检测中心项目,巩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力打造凤祥食品千亿产业。打响“景阳冈”酒类金字招牌,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全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以佰安瑞生物医药、中科凤祥为龙头,重点发展新资源食品、保健食品、药品原料、医药中间体及制剂,抓好阿胶生产项目、虫草深加工项目及PS应用产业化项目建设,筹建PS生产及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生物制药实验室,打造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

    (五)轻纺及汽车饰品产业。倡导绿色低碳制造,做强做优造纸包装行业,以金蔡伦集团为龙头,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在轻型印刷纸的基础上,抓好10万吨高档绿色食品包装用纸生产线项目建设。针对市场需求和消费变化,重点发展以顺达纺织、锦茂纺织、亨博尔服饰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抓好顺达纺织特色涡流纺项目、2万纱锭紧密赛络纺项目、亨博尔服饰年产70万套职业装等项目。以张平汽车饰品、弛达汽车用品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和产品质量,打造全国最大汽车坐垫生产基地。

二、以园区建设为依托,加速产业聚集

工业园区是承载项目、聚集产业的有效载体,能够有效提高土地、资金、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管理科学”的要求,以“提升、扩容、增效”为重点,完善园区配套功能,拓展园区规模,突出主导产业,形成专业化、特色化布局。健全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统一高效的优质服务平台。“十三五”期间,加快推进“一区六园”建设,强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推动工业向信息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把每一个园区打造成具有承载力的特色园区,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三、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县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集中力量发展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太平洋光纤光缆、佰安瑞生物科技、正能新能源、华泰化工等一批战略新兴企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互联网+”新业态新产业,打造经济新引擎。到“十三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8%以上。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膨胀特色产业总量。以开展“专精特新”创建活动为抓手,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努力创造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一是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培育市场主体,扶持成长型中小企业不断扩大规模,调动各类人员积极开展自主创业、返乡创业,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从源头上激发创业活力。二是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大力实施百家中小企业培育提升工程,实施专精特新为主的育苗扶壮工程,引导小微企业向生产专业化、工艺精细化、服务特色化、技术高新化方向发展,培育具有特色的中小微企业,不断提高企业内生竞争力。深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培育“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开展“一企一策”专家会诊和订单式咨询服务,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鼓励民营企业培育自主品牌,积极参与各级标准化活动和各级标准的制定,掌握行业发展的“话语权”和制高点。三是推动中小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二次创业”。对于已具规模的电缆、钎具、塑胶管材、畜禽加工等优势产业,继续膨胀规模,扩大总量,逐步实现聚集发展。发挥我县钎具生产和振动软轴行业占全国市场份额较大的优势,加强自主研发,拉长产业链条。四是建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开展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推广等技术服务和支持,为我县中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质量管理、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服务。到“十三五”末,全县私营企业户数发展到5000户,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5万户。全县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达到280亿元,民营经济税收年均增长13.4%,达到21.7亿元。

第四节  加快信息化发展

一、促进工业领域信息化深度应用

加快电商发展,打造经济新引擎。积极推进互联网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特别是与工业的融合,加快形成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联动发展的新态势,打造“互联网+”经济新业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深化物联网集成创新应用,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节能减排等重点环节和重点领域,以传感器网络和工业大数据应用为切入点,开展物联网集成创新应用。

二、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

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的应用,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一是引导电子商务健康发展。鼓励工业和商贸流通领域骨干企业开展网络采购和销售,加强供应链协同运作。鼓励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向涵盖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全流程服务方向发展。二是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鼓励发展新型物流业态和服务模式,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

三、全面深化电子政务应用

推进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深度融合。加强审计监管、公共安全、国土资源、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部门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综合运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不断丰富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手段,注重推动电子政务服务向街道、社区和农村延伸。

四、稳步提高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

不断提高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一是大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学校宽带网络建设,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二是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医疗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逐步实现远程医疗和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三是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促进跨区域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共享,为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异地居住退休人员管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和结算等提供支撑。

第五节  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

施服务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经营模式和信息技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紧紧抓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居民消费升级、服务需求扩大的有利时机,创新发展思路和体制机制,坚持膨胀规模和优化结构并举,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和商贸物流业,着力培育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社区服务业等新兴行业,逐步形成以传统行业为基础,新兴行业为支撑,布局合理,城乡共同发展的服务业新格局。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80.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逐步提高。

一、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

    实施商贸流通业提升工程,鼓励物流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发展第三方供应链管理平台。统筹规划城区商业中心、乡镇和农村商业网点,合理布局各类综合市场、专业市场,搞好现有商业设施的升级改造和新建商业网点的布局,充分发挥新世界广场、澳林商贸博览城、宝福邻购物中心等城市综合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繁荣消费市场,切实增强阳谷的吸引力、集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新建、改建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深入开展“农超对接”、“农产品直供”和农村电子商务,分区、分片建立基层采购配送中心。着力构建多元化、连锁化、规范化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活跃商贸流通,扩大农村消费。同时,围绕构建辐射周边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扶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重点加快电缆、化肥、铜及铜制品、塑料管材管件等工业品物流设施建设;发挥凤祥集团、震达仓储物流的龙头带动作用,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建立农村物流体系。重点抓好祥光生态工业园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把阳谷打造成鲁豫交界地区重要的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积极发展“互联网+”,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的电商企业、平台和项目,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村发挥自身优势,建设“淘宝村”。

二、大力发展旅游业

按照聊城市运河开发总体规划,全面推进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建设,打造“运河三镇”特色旅游产业带,规划建设阿城镇、张秋镇、七级镇,将阿城镇建设成为集阿胶文化和宗教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区,建设七级运河古码头和张秋运河文化博物馆,重现运河古镇辉煌场景。围绕“水浒文化、军事文化、运河文化”,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加快阳谷融入山东大水浒旅游区步伐,重点发展景阳冈水浒主题景区和以狮子楼景区为核心的阳谷古城区,优化提升主景区,全力打造游乐板块、民俗风情板块、休闲观光板块,力争将阳谷打造成水浒文化旅游目的地。积极推进蚩尤陵景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园、孟母文化园、坡里暴动纪念馆、鲁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和迷魂阵军事旅游区开发建设,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按照“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亲水休闲、乡村休闲、生态休闲、养生休闲等旅游产品,建设完善古法造纸的鲁庄村、民俗旅游的闫庄村、农业休闲旅游的仓亭津村等一批旅游特色村。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打造金堤河生态观光休闲区、丰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海顿葡萄庄园、十里景荷香苑、光明山庄等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同时发展新凤祥控股集团、光电信息产业园、金蔡伦集团为主的生态工业旅游观光。到“十三五”末,年接待游客总量达到206万人次,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12.6亿元。

三、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社区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一是稳步发展金融保险业。实施金融高地建设工程。强化支撑,发挥银行信贷主渠道作用,持续扩大信贷规模。引进全国性、区域性金融机构到我县设立分支机构或运营中心,加速金融集聚区形成,增强资金集聚能力。鼓励阳谷电缆集团、金蔡伦集团等大型企业成立集团财务公司,推进资产重组和资本经营,提高资本运作能力,推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搞好中小企业担保服务中心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强化信贷投融资功能,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推动凤祥股份、东信塑胶等企业上市,加快优质企业在“新三板”和齐鲁股交中心挂牌等直接融资步伐。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新增加上市企业1家和“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继续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设立规范诚信的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二是加快发展信息和中介服务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构建覆盖全县的共享型、集约化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建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和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我县服务业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证券、保险、人才交流等中介组织,大力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中介服务方式,为企业经营管理、居民消费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服务。三是重点推进社区服务业。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在提高生活质量、扩大社会就业、改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结构,提高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基本建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区服务网络,努力实现需有所供、难有所帮、老有所养、幼有所托的城乡社区服务发展新格局。

四、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稳定住房价格、扩大住房消费,消化存量商品住房。积极发展整体开发模式,引进国内大型房地产企业,推进重点区域的整片规划建设,带动城市规划建设和宜居水平提高。完善房地产业配套服务功能,鼓励发展房地产中介机构,规范物业管理行业秩序。以满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为重点,建立适应新型城镇化需求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和普通商品住宅,扎实推进城中村改造和社区建设工程,稳步开展旧村改造项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配套,分片、分区逐步推进。到“十三五”末,改造棚户区6360户,改造面积67万平方米,新增商品住房250万平方米。

第六节  深入实施质量强县战略

按照“以人为本、创新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共治”的原则,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为重点,深入实施质量强县战略,打响供给侧改革战役,打造知名品牌,生产更多质量过硬、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到“十三五”末,我县质量发展总体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一、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

    立健全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主要产品、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年监督抽查覆盖率达到50%以上。大力培育品牌影响大、质量效益高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着力提高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质量发展水平,提升区域形象和质量竞争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强化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实施绿色建筑行动,严格工程质量控制,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测信息系统,建立全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测信息发布平台。实施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升工程,推进服务业满意度评价试点工作。夯实物流服务质量基础,建立完善宏观质量统计分析制度,健全以产品质量合格率、质量损失率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指标体系。

二、充分发挥企业质量主体作用

    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制,在大中型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大力推广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现代质量管理方法,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通过管理体系认证。加快企业质量技术创新。建立食品药品生产企业自查制度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到2020年,全县96%以上的餐饮单位配备食品安全管理员。

三、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围绕全县产业布局和主导产品、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建设电线电缆、塑料管材、汽车饰品、钎具等省级质检中心、重点实验室及产品计量测试中心,提升计量检测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加强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建立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尽快达到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食品检验检测条件要求。

四、大力开展品牌建设

    积极培育优势企业争创省长质量奖和市长质量奖。完善名牌培育规划和培育措施,支持企业积极创建自主品牌,到2020年,山东名牌数量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比重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围绕建设品牌园区,积极争创“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加强驰名著名商标培育工作,全县中国驰名商标达到6件、山东省著名商标达到16件、地理标志证明(集体)商标达到5件以上。深入开展“食安山东”品牌引领活动,全县创建“食安山东”食品生产加工示范企业达到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的20%以上。着力打造农产品安全品牌,新增“三品一标”50个以上。积极引导工程建设创建优质工程,努力培育优质工程品牌企业。

五、强化标准执行

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重点加强强制性标准的监督管理,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鼓励引导企业主导、参与制修订或采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广泛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活动。做好景阳冈良种猪繁育养殖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完善实施汽车坐垫、橡胶软管联盟标准,规范企业生产,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水平。加强创新项目、专利项目、特色项目的技术标准制定工作,提高我县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发展潜力,带动产业跨越发展。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争创省级农业生产标准化基地。积极开展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六、加强政府监管和环境创建

    落实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加强质量风险监控,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制定质量安全风险应急预案。推进质量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质量信用评价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市场、重点产品、重点工程的专项整治。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全国“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建立企业质量培训体系,把质量教育纳入党政干部培训内容。努力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浓厚社会氛围。

第七节  深入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

项目建设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把上大项目作为今后五年的主攻方向,举全县之力集中突破,建成一批对全县发展拉动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大企业。坚持产业龙头带动,将现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引领产业升级、支撑财源建设的龙头企业。推动二次创业,引导企业通过上项目,膨胀规模,提升档次,实现转型升级。加快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低碳发展战略,拉长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加快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快培植一批高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一、科学谋划大项目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立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根据自身特色做好项目谋划,开发储备重大项目,充实和完善重大项目库,重点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国家重大工程包、“一区一圈一带”等各层级规划战略,积极搞好对接,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等关键领域,围绕铜制品深加工、光电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塑料化工、绿色食品加工、轻纺及汽车饰品等主导产业,优选一批投资大、全产业链、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大的重大项目。围绕产业转调升级,重点推进电缆集团光纤预制棒、核电站用1E级核电缆、金蔡伦集团10万吨高档绿色食品包装用纸生产线、华信塑胶高档门窗、东信塑胶年产20万吨塑胶产品扩建等项目建设;围绕生态阳谷建设,筛选一批大气、水污染防治和生物质发电项目,重点推进天然气发电、垃圾发电、森泉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围绕保障改善民生,筛选一批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重点推进鲁西南医院、第三实验小学、铜谷高中等项目建设。严禁新上“两高一资一危”(高耗能、高污染和高资源消耗、危险化学品)项目。

二、积极争取大项目

    对投资方向、产业扶持重点等政策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和把握,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加强重大产业项目策划、储备、争取工作,健全项目推进机制,以重大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社会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投融资模式推进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光电信息产业园、鲁西南医院等重大项目列入省“十三五”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重大能源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华能祥光2×660MW热电机组项目获得上级批复并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森泉热电天然气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建设,确保城区工业用气及居民供暖需要。

三、全力实施大项目

    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重点项目责任化”的要求,对重点项目实行县级领导帮包制、定期调度、督促检查制和考核奖惩制,完善项目建设绿色通道。提高服务质量,为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提供保姆式服务。紧盯国家土地政策走向,优先配置土地资源,用足用好增减挂和土地整理等方面政策,积极争取省预留用地、单独选址和“点供”指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创新融资手段,完善投融资体制,进一步鼓励、引导企业、外商和民间资本对重点项目投资,形成多元化的融资主体。

第四章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着力构筑城乡一体化

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特色鲜明、产城融合、绿色低碳的原则,以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以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促进人口总量稳定增长,构建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中心镇为主体、美丽乡村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坚持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城乡一体规划、工作联动推进,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通过强化南北向主轴,构建东西向次轴,引导城镇空间集聚,推动新型城镇化扩规模、提档次、上水平。到“十三五”末,全县人口预计达到86.7万人,城镇人口43.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

一、推动城乡统一规划、一体建设

    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文化、集约低碳理念融入城乡规划全过程,形成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体系,提升城市设计水平。强化规划实施,坚持“一张蓝图”,完善规划实施全过程监管制度。推动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减小农村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与城镇的差距。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完善农村道路建设,逐步实现供水、供气、环卫、公共交通、通信服务等城乡一体化。

二、突出发展壮大中心城区

    到“十三五”末,阳谷县中心城区建成区达到3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25万人,将阳谷县城建设成鲁豫交界地区重要城市、山东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商贸物流基地以及山东西部地区水浒、运河文化古城。

一是完善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在综合考虑产业、配套服务、居住空间布局以及交通市政支撑体系等因素的基础上,将中心城区打造“两心一轴三片”的规划格局。“两心”即县城商业旅游服务中心:由古城十字街交口的狮子楼景区、紫石街、紫汇湖、天主教堂等为核心,打造旅游服务、零售商业中心;城北综合服务中心:以初具雏形的行政办公中心为基础,完善文化、体育、商务办公、金融服务等功能,引导城市生活空间北拓。“一轴”即沿谷山路形成城市的发展轴,也是城市公共职能聚集轴。“三片”即城市综合服务和生活片区:位于城区中部,北拓南优,呈南北带状延展态势,拉伸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东部产业片区: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完善产品展示、商贸物流等功能,带动产业提升;西部产业片区:污染企业逐步外迁,在产业区西北设立农产品及特色产品商贸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

二是进一步完善城区水系。形成环状放射的城区水系结构,建设陈集水库,完善金水湖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森泉人工湿地品质,将湿地打造成集水质净化、休闲旅游、市民健身的景观工程。沿河建设带状绿地公园,在开放水面周边设置城市公园或广场,形成翡翠串珠形态的城市公共绿廊,彰显“北山南湖”城市特色,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三是加强城市交通和公用设施建设。构建设施完善、绿色智能、便捷高效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围绕缓解交通拥堵压力,完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公交规划和停车规划等专项规划,优先发展绿色交通,2020年城市公交发展到172辆,出租汽车达到280辆,农村客运车辆发展到200辆左右。以居住区、大型商场、医院、学校、旅游景区等为重点,建设地下停车场、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的停车设施,改善城区交通环境。完善供排水、供热、供气、供电、污水处理、公厕等城市公用设施,提高覆盖率和集中供应率。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大城市综合管廊等设施建设力度,城市新建道路、新区和集中连片的旧城改造地下管网按照综合管廊模式开发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加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排涝能力,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和电网入地。

四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完善绿地、水系、美化、亮化等方面的建设,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城市管理的浓厚氛围,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三、加快建设祥光新城

以产城一体化为引领,以祥光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坚持“五化”同步,着力打造祥光新城,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格局,新城规划面积21.74平方公里,人口5-8万人。在有色金属和绿色食品两大产业的带动下,全力打造六大功能区:健康养老区,以鲁西南医院为依托,建成集医疗、健康、养生、养老为一体医养结合的健康产业园。文化旅游区,打造以祥光有色金属、凤祥食品为主题的现代化工业旅游,以凤祥现代化农业为主题的农业观光旅游,以石佛文化公园、铜文化博物馆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以蓝海公园、游乐园为主题的休闲旅游,全面带动和提升祥光新城的品位和文化内涵。教育培训区,依托现有的铜谷中小学,规划建设囊括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以及特色高等院校于一体的教育体系,提高新城的聚集效应,形成新的教育资源洼地。都市休闲区,建设商贸中心、影剧院、托斯卡纳风情街、蓝色港湾美食街等项目,为新城居民提供多元化消费服务,打造游、购、娱、体全方位发展的都市休闲空间。生态居住区,以现有凤栖湾和康居嘉苑为基础,建设不同档次、配套设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居住区,满足新城和周边群众的居住需求。到“十三五”末,把祥光新城建设成产业之城、健康之城、生态之城、幸福之城,使之成为新型城镇化典范。

四、积极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一是抓好小城镇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先发展石佛镇、西湖镇、闫楼镇、寿张镇、阿城镇、张秋镇、七级镇等建设,不断增加建设资金投入,为统筹城乡发展打造战略性节点,把中心镇建设成为产业比较发达、功能比较完善、特色比较鲜明、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新型城镇,成为承接县域辐射中心的重要公共服务平台和新的区域增长极。二是抓好新农村建设。在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城中村改造、农村新居建设和危房改造,引导农民向驻村企业、各类园区、人口大村或经济强村集中,稳妥推动千户社区建设。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做到城乡建设规划全覆盖。通过撤村并点建新居,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宜居的新型农村社区,基本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加快城中村改造,“十三五”期间,完成城中村改造8个,拆迁3500户。通过一系列改造,逐步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以中心镇为支撑、以中心村为纽带的“一核多级”城乡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供水、供热、供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社区延伸,医疗、文体、科技、邮政等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覆盖,提升农村社区的生活服务水平。

五、大力发展镇域经济

    完善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引导周边农村人口向重点镇集中,使其培育成为特色小城镇。实施镇容镇貌提升工程,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服务。坚持特色化发展,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良性互动的镇域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坚持错位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力争把石佛镇打造成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把“运河三镇”(张秋镇、阿城镇、七级镇)打造成生态观光旅游名镇,把寿张镇打造成鲁豫交界地区开放重镇,把西湖镇打造成创新驱动、转调升级工业重镇等等,选准着力点和突破口,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第二节  提升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

推进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体系,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优化公路交通线路布局,完善公路交通体系,全力打造干线公路成网、农村公路密布的现代公路交通网。建设德商高速与县城区、祥光新城及金斗营镇、李台镇的道路连接线,新建S324(齐南路)阿城段与S101(郑吴路)台前段连接线,加快“两横两纵”(凤祥路、仓十路、阳金-阳石路、寿郭路)公路升级改造。改造提升农村公路,实施省级农村公路网络化建设项目,对现有农村公路适时进行改建或大、中修,逐步提升主要农村公路等级,提高乡镇通达干线公路的交通条件,方便群众出行。“十三五”期间力争新修、改造农村公路1000公里。加快智能交通建设,全面完成省道、重点县乡道路智能交通安全防护系统建设任务。

第三节  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作用,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深入开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认真研究挖掘阳谷县历史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四德工程”,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重点抓好大运河阳谷段、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盐运司、古阿邑遗址、海会寺等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开展“乡村记忆”工程,建设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廉政文化”和“仁义文化”,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提升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到2020年,建设博物馆、美术馆、青少年文化宫、档案馆和体育中心,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三级标准,建设标准的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投资力度。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发展均衡、服务便捷、多元参与、共建共享、保障充分、统筹有力、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广播影视产业、文化演艺产业、文化娱乐产业、数码动漫产业以及广告设计、会展等产业发展。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实施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让阳谷木雕、鲁庄造纸、谷山调、阳谷寿张黄河夯号、张秋木版年画、景阳冈陈酿酿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全面加强文物、档案、史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工作。到“十三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5%,成为阳谷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四节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加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双拥共建。推动实现国防、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双向对接、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健全军民结合、平战一体的国防动员体制,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建立健全国防动员组织领导制度,构建党政军联合动员指挥体系,突出国防动员重点领域建设,加强军地之间需求对接、布局统筹、战略协调和政策落实,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渗透兼容、集成融合,提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能力,发展战略性军民融合产业,对接军品需求,实现双向互动、协同共赢,提升国防动员建设水平。加强军民团结,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普及全民国防教育,发挥我县革命老区和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国防教育,形成国防教育的浓厚氛围。支持太平洋光缆有限公司创建国家级国防经济动员中心,支持相关企业创建省级国防经济动员中心。

         

第五章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建设生态阳谷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生态立县、绿色惠民,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天蓝、地绿、水净、景美的美好家园。

第一节  构筑完善的生态体系

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总抓手,大搞植树造林和绿化工程,加快实施水系绿化、城市绿化、沿河防护林、农田防护林、围村林等重点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按照“村庄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庭院花园化”的要求,大搞植树造林工程,形成沿湖、沿河、沿路、沿南水北调输水干线、沿工业园区生态带,构建起大绿化体系。城区建设绿化景观长廊,力争把谷山公园打造成城市绿肺。到“十三五”末,我县绿化示范村总量达到240个,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36.5万亩,新建完善绿色通道28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0%。

    积极推进生态水系建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实施全域水生态治理,通过河槽清淤、建闸蓄水、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打造生态河道。着力推进小运河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程、沉沙池湿地恢复与保育建设工程建设,打造阳谷水系林业生态保护带。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改善城区供水矛盾和区域环境状况,提高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基本建成湖库河渠连通、供排蓄泄兼筹的阳谷水系。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均降低1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67以上。

第二节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防控环境风险为底线,以保障群众健康为目标,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管控污染物总量为主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转变,从主要控制污染物增量向优先削减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协同转变,从主要依靠环境容量向依靠环境流量、环境容量的动静协调、统筹支撑转变,进一步强化质量改善、治污减排、生态保护、风险管控等工作任务,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大气、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生态空间管治、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取得重要突破。

一是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执行《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落实煤炭消费总量平衡、增量控制,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坚决杜绝高污染项目建设,严禁新建、扩建“两高一资”项目和淘汰类、限制类化工项目。建立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过剩产能退出机制,逐步搬迁主城区和人口聚集区的化工企业,加强化工、热电等行业废气污染治理,强化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建设。严格实施环境容量控制制度,加强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排气等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城市裸露土地绿化,禁止秸秆焚烧,加强餐饮业和露天烧烤油烟治理。

二是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加快园区规划环评编制,2017年底前,各类园区和工业集聚区全面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建设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设施。逐步提升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水平,扩大污水处理能力。加强城乡供水水源地保护,力争建设备用采水区和输水复线。到“十三五”末,每个乡镇驻地都要建设一处污水处理厂,确保乡镇驻地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所有农村新型社区都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农村社区污水处理后,出水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城区新建道路及主要街道实现雨污分流,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应进行无害化处置。防治畜禽养殖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配套建设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到2020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5%,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以上。加强对全县主要河流、水源涵养区、人工湿地等水资源类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把小运河、运西沟、金堤河等河流以及饮用水源地和人工湿地作为我县水生态功能保护的重点区域。

三是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鼓励农民使用有机生物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鼓励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改善土壤品质。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城镇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第三节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全面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以节能、节水、节地为重点,形成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生产生活绿色化。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优化能源结构,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推进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建立并完善碳交易、节能量交易等市场化运作机制。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到2020年,现有建筑节能改造要全部完成。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提高工业项目容积率、土地产出率,建立健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约束机制和存量建设用地退出激励机制,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第四节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有效控制重点行业碳排放,促进生产生活全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示范技术、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和示范模式建设,建立循环型工业体系,加强高耗能行业管控,严格控制碳排放。推广应用节能低碳技术,强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促进工业生产生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废弃物产生最小化,推动工业经济向低投入、低排放、低消耗和高效益转型。推进循环农业发展,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构建工农业复合型循环产业链条。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完善配套的充电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环保高效低耗清洁的新能源车辆,城市公交、出租车新能源车辆达到100%。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低碳、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六章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国际化水平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和引智并举,进口与出口协调发展,在利用好“一区一圈一带”政策优势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日韩合作平台、京津冀一体化等战略实施,突出融合互动、优势互补、战略对接,突出打通内外通道、完善开放平台、增强开放活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县进出口总额达到31亿美元,年均增长10%,其中出口6.5亿美元,年均增长8.6%,新增进出口超亿美元企业2-3家。

第一节  提高“引进来”质量和效益

    坚持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扩大开放促进经济跨越赶超。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对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积极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打造西部经济隆起带低碳发展新高地。“十三五”期间,内资签约投资过亿元合同项目不少于80个,落地投资过亿元项目不少于50个,累计到位资金400亿元。吸收外资增长幅度力争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年均实际吸收外资稳定在2000万美元以上,制造业吸收外资比重进一步提高,力争新增投资超千万美元的项目2-3个和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2个。

一、重点突破招大引强

    发挥产业特色和区位优势,抓住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技术革命和发展模式创新的机遇,积极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50强企业,鼓励和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实现借力发展。加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引进优质项目、优良技术、优秀人才,加速产业配套、延伸、聚集,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以五大主导产业为着力点,突出产业延链、补链招商,实现铜及铜深加工产业向精深加工拓展、光电信息产业向高端前沿提升、塑料化工产业向优化结构努力、绿色食品产业向精细多元发力、轻纺及汽车饰品产业向做大做优转变。依托“一区六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开展招商,把园区作为产业项目承接平台,各种招商资源向相关园区倾斜,重要项目优先由园区承接,实现园区招商的新突破。        

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突出做好专业专题招商活动。每年重点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增强招商实效。强化企业主体招商作用。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创办产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带动关联产业和企业集聚发展。开展精准招商、委托招商、小团组招商、以商招商,深化与各地商会和中介机构的合作,增强招商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注重引进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绿色环保型的大项目、好项目,提升引进项目的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指标,做好招商选资工作。

三、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亲商、爱商、富商理念,形成吸引外资的“洼地效应”。加快简政放权,落实好行政审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政府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节  提升“走出去”层次和水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商业原则和国际惯例,引导和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快建设“海外阳谷”。

一、加强境外资源开发

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和优势,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在市场需求大、资源条件好的国家,加强资源开发和产业投资,推动重点领域境外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支持祥光铜业、太平洋光缆等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集团大力开辟非洲、南美洲、中东、东欧等市场,建设资源开发型产业聚集区,力争在加快优势产能转移、工程承包等领域实现新突破。鼓励支持祥光铜业等铜精深加工企业在资源丰富的“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及地区建立资源开采基地及初加工基地。加快推进祥光铜业并购西班牙EMED矿业公司、塞尔维亚参股BOR国有冶炼厂和蒙古查干苏布尔加铜镍矿股权项目,鼓励祥光铜业在赞比亚、刚果(金)、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设立境外矿业开发公司,加大境外风险勘查项目开发力度,保障企业原材料供应。

二、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鼓励大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带动一批中小配套企业“走出去”,构建全产业链战略联盟,形成综合竞争优势。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加强与国外研发机构的技术交流合作,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祥光铜业要充分利用祥光“双旋浮”铜冶炼技术优势,在铜矿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通过“技术输出、承建工厂”的模式,控股或参股铜冶炼企业,多方合作建设铜冶炼厂,助推祥光有色金属千亿产业发展。祥瑞铜材要充分发挥成本优势、技术优势,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实现最佳效益。支持电缆集团在 设立分公司,加快太平洋光纤光缆公司与芬兰耐斯特(Nestor)公司的商谈合作步伐,尽快进入欧洲市场。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鼓励企业借助互联网企业境外市场、营销网络平台等新型贸易方式开拓海外市场。

三、建立“走出去”服务体系

加强与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沟通和协调,落实各级政府扶持政策。加强国内外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培育“走出去”发展的人才队伍。增强服务意识,把贯彻“走出去”战略、为企业“走出去”服务,作为加速我县经济国际化进程、抢占新一轮经济竞争制高点的战略举措来抓。建立“走出去”协调工作机制和应急机制。

第三节  优化外贸发展方式

    坚持出口与进口协调发展,着力提升对外贸易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巩固对外经贸地位,促进贸易平衡。

一、发展壮大对外贸易总量

引导民营企业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培育一批外贸骨干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工业园区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打造外贸进出口新的增长极。加大对纺织服装、化工、机电五金和绿色农产品等出口产业基地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出口企业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出口特色产业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力争农产品、自主品牌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县出口总额比重进一步提高。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国(境)内外专业展会和电子商务活动,灵活运用区域性优惠原产地政策、投保出口信保、贸易融资等手段,多渠道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二、积极扩大进口和加工贸易

点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我县急需的能源、资源、重要原材料和消费品进口,支持列入国家和省重点鼓励进口目录的产品和技术。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支持和鼓励现有加工贸易企业把更高的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县。加快对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加工贸易企业节能环保低碳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加工贸易企业创建自主品牌,鼓励设立研发机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委托设计和自主品牌混合生产加工贸易出口比重,扩大加工贸易出口规模。

三、加快推进科技兴贸和品牌建设

积极引导和鼓励出口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新产品研发、专利申报和有关国际认证等工作,大力扶持有条件和有实力的企业尽快建立工程研发中心和产品检测中心,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积极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境内外商标注册、创建自主出口品牌,特别是对省商务厅认定的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企业进行跟踪和帮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商务部培育的出口名牌,进一步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

四、不断改善对外经贸公共服务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促进外经贸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合力研究解决外经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大力推进银贸、信贸合作,扩大重点市场、重点商品、重点产业的出口保险业务,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时为外经贸企业提供外经贸政务动态、政策变化、市场商机等信息,帮助企业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经济信息和政策动向,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加强外经贸人才队伍建设,为外经贸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七章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底线、补齐短板、引领预期,注重机会均等,增进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一节  打赢脱贫攻坚战

    按照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山东省委提前两年完成脱贫任务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实施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举措,举全县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18年,确保全县省级重点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提高扶贫实效,切实做到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以实现精准脱贫。加强贫困村班子建设,因地制宜解决道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推进扶贫开发。拓展多形式、多路径扶贫,按照因地因户因人施策的原则,分类扶持贫困家庭,通过产业扶持一批、行业带动一批、低保兜底一批、教育脱贫一批,实现现行省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立扶贫脱贫工作机制,逐级订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同时,建立长效机制,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巩固提高扶贫成果,确保扶贫对象与全县人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第二节  提升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水平。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教育体系。一是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计划到2017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立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资源充足、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县公办和公办性质的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分别占幼儿园总数、在园幼儿总数不低于80%,所有幼儿园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标准。二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落实“全面改薄”,学校布局要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到2020年,改扩建11所中小学和1所高中,建设校舍13.2万平方米。采取有效措施于2017年底基本解决城区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三是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四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职业教育软硬件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整合第一、第二职专,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师资配备力度。实施“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按照“退补相当”的原则,在核定编制内配足配齐专任教师,解决教师队伍自然减员与结构性缺编问题。到2020年,全县省级规范化学校达到30%,市级规范化学校达到80%,建成覆盖各类学校、教学园区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其他救助体系。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持续开展社会救助和低保标准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联动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居民纳入保障范围,保持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逐步提高农村低保和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城市社区建设水平,健全社区居民自治体系,成立社区居委会,建设“一站式”社区服务大厅,完善社区各项配套服务功能,发展基层民主,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社区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社会养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全县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40张以上,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30%以上,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敬老院等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60%以上农村社区建立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式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民办(民营)机构床位占机构床位比例达到60%。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一对夫妇生育两孩政策,改善出生人口性别比,提高人口素质。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统筹推进留守儿童、特困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提高残疾人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四节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统筹做好各类群体创业就业。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加强新型创业就业平台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扶持等全链条服务,依托现有闲置厂房等存量资源,通过PPP模式等多种方式,整合发展创业园区,吸引人员入园创业,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加大创业金融支持力度,研究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加快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改善基层互联网创业基础条件,搞好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发展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众创、众扶等新型灵活的就业形式,帮助解决创业场所、创业资金等难题。推进重点人群就业创业,发挥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就业主渠道作用,促进复退转业军人就业,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返乡创业计划,加强对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实施创业培训下乡村活动,打通政策设计到实际执行的渠道。

第五节  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坚持公益属性,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加快鲁西南医院、县医院门诊急诊医技综合楼建设,搞好县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的迁址新建工作。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国医堂建设,着力打造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园。强力推进分级诊疗,逐步形成保障机制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积极鼓励探索精准医疗,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和诊疗手段,制定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诊疗方案。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增加检测设备投入,重点加强城乡结合部、农村红白喜事聚餐、农村超市等重点部位的监管,按照标准严谨、处罚严厉、问责严肃的原则,加强最严格的监管,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普及推广体育健身项目,丰富人民群众体育生活,全面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进一步推广地掷球运动,扩大阳谷在国内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六节  全面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深入推进平安阳谷和法制阳谷建设,依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社会治安整体管控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司法公信力。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格依法治理,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水平,强化问责机制,切实做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第八章  支撑保障和规划实施

实施“十三五”规划,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  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和方法,提高党委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推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决策机制,注重发挥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作用,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确保制定的重大战略、出台的政策措施符合客观规律。

第二节  调动社会各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调、疏导等办法,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各项利益,提高人民主人翁意识。加强同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全面落实民族、宗教、对台、侨务等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主动开展工作,最大限度的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发展正能量。

第三节  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创新人才培育、选拔、激励、评价机制,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高度重视招才引智工作,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设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端领军人才和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重点培养和引进光电信息、铜冶炼及铜精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人才。努力做好现有人才的培养,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十三五”末,全县高技能人才达到2.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6万人。

            

第四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落实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抓好规划建议目标任务落实。各级各类规划要增加明确反映五大发展理念的指标体系,把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制定科学的考评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将规划目标和具体任务分解到各个主管部门,相关指标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将规划实施考评结果作为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对工作推进不力未完成目标任务的执行行政问责。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都必须与规划目标任务进行衔接后发布实施。将规划实施等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列入审计范围,加强督促检查,统筹开展规划执行中期和后期评估,2018年组织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完善规划调整工作机制,确保各项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附:

名词解释

1、“三品一标”(P3):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2、“乡村记忆”工程(P5):2014年2月,由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开展的文化活动。我省将投资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社区博物馆,加强对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乡土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

3、“新三板”(P5):“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简称,主要是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股份公开转让、融资、并购等相关服务的平台。

4、“两基”(P8):是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

5、“天网工程”(P8):是指为满足城市治安防控和城市管理需要,由政府出资,在县城区、乡镇、村铺设专用技防光缆,安装高清摄像头,实现互联互通、无缝隙覆盖,可有效预防打击犯罪,提高破案率。

6、“三级五覆盖”(P8):是国家提出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三级”即省、市、县三级;“五覆盖”即“党政同责”全覆盖、“一岗双责”全覆盖、“三个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全覆盖、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安委会主任全覆盖、各级安监部门向同级组织部门通报安全生产情况全覆盖。

7、计划生育“六无”(P9):是我县卫计部门开展的一项创新性工作。“六无”是指“无漏管育龄妇女、无漏查体人员、无应落实节育措施未落实人员、无私自流引产现象、无违法生育行为、无应征收社会抚养费未征收人员”计划生育“六无”先进村创建活动。

8、“一带一路”(P9):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提出的,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构想。“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9、“两城一带一区六园”(P11):是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两城”即阳谷中心城区和祥光新城;“一带”即文化旅游带;“一区”即省级祥光经济开发区;“六园”即铜产业园、食品产业园、光电信息产业园、塑化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生态农业示范园。

10、“双创”(P14):是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简称,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

11、“互联网+”(P14):“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的简称,即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12、“中国制造2025”(P14):是国务院于2015年5月8日公布的强化高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规划,是建设中国为制造强国的三个十年战略中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

13、云制造(P26):是一种基于互联网、面向服务的制造新模式,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及新兴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通过网络为制造企业提供按需获取的高附加值、低成本和全球化制造的各类服务。

14、物联网(P26):是指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

15、大数据(P26):是高科技时代的产物,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

16、电子商务(P27):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是传统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

17.农超对接(P29):是指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

18、“三网融合”(P31):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通过技术改造,达到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相互共享的目的。

19、供给侧改革(P32):是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20、“首席质量官”(P33):是指受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授权,对本企业质量工作全面负责的质量管理人员,需经过培训后取得资格认定。首席质量官对企业质量安全拥有“一票否决”权,在发生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时,依法承担责任。

21、“一区一圈一带”(P35):“一区”即国务院规划的中原经济区;“一圈”、“一带”分别是指省政府规划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

22、“海绵城市”(P40):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有效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23、“五化”同步(P40):即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是对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发展目标的深化。

24、“四德”工程(P43):即爱德、诚德、孝德、仁德,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建立良好道德规范和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凝聚道德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

25、碳排放(P49):温室气体排放的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也可以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

26、“全面改薄”(P57):是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简称,包括保障基本教学条件、改善学校生活设施、办好农村完小和必要的教学点、妥善解决大班额问题、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六大重点任务。

27、“双师型”教师(P57):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28、PPP模式(P59):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阳谷县人民政府主办 阳谷县信息化服务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7152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