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 2011年07月14日
名称
阳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索引号
3715210001/2011-22243837
发布单位
县发展和改革局
组配
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阳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任务,建设经济强县、文化强县,具有重大意义。

一、“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应对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强县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城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为“十二五”期间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71.48亿元,年均增长15%。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25.01:52.93:22.06调整为18.13:57.56:24.31。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7.6亿元,年均增长19.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32亿元,年均增长18.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6亿元,年均增长23.02%。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67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04.6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106.76亿元和62.7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17元,年均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61元,年均增长19.81%。全社会用电量12.51亿度,年均增长19.3%。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3%,万元GDP取水量比2005年降低4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到3274吨和3065吨,全面完成了市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二)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6.1亿元,年均增长5.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3万亩,总产68.2万吨。蔬菜面积达到43万亩,总产150万吨。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6家,标准化现代养殖场发展到120处,带动20万农民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林地面积达到26.9万亩,农田林网面积69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0.7%。重大植物疫病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美国白蛾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机总动力达到128万千瓦。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施了陶城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成乡镇供水工程13处,农村安全饮水人口达到42万人。农村新居建设与危房改造稳步推进,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600余户,启动新居建设1.7万余户。新建改造农村公路856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400公里。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通过了省级农村电气化县验收。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五年累计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资金3.88亿元。

(三)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工业强县步伐加快。初步形成了铜及铜制品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塑料化工四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8家,比2005年增加 129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87家。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1.8亿元,利税50.1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5.74%和39.49%。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创中国名牌1个、省名牌16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山东省著名商标8个。祥光铜业发展成为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最高效的现代化铜冶炼企业,电缆集团750千伏超高压交联电缆成为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的产品。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家,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家。我县被批准为省循环经济试点县,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四)服务业实现新突破,新的增长点已经形成。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41.97亿元,年均增长18.05%。旅游业发展迅速。景阳冈、蚩尤陵等景区对外影响力明显增强,景阳冈·狮子楼景区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验收,文庙、海会寺等4处景点被评为2A景区。房地产业加快发展。开发房地产100万平方米,新建廉租房5851平方米。商贸物流业日趋繁荣。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农家店580处,覆盖面达70%。“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两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共发放补贴资金1381万元。千千佳物流、京九物资储运中心等物流企业实力显著增强,专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金融保险业健康发展。

(五)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94.7亿元,年均增长23.02%。共实施重点项目126个,完成投资158亿元。祥光铜业40万吨阴极铜、电缆集团超高压电缆、三山集团特钢、华信塑胶管材管件、华泰化工橡胶防焦剂生产线、鲁西化工第五化肥厂年产60万吨复混肥、鲁信清真食业公司年宰杀3000万只肉鸭、金蔡伦纸业轻型纸扩建等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竣工投产。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一批工业项目落户园区,实现新跨越的基础已经夯实。            

(六)招商引资效果显著,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相继有香港盛富集团、韩国日信公司、济钢集团、中国航空科技集团、青岛六和集团等企业来阳谷投资。企业上市取得新突破,华泰化工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五年进出口总值累计完成34.2亿美元,年均增长102.2%,其中出口累计完成4.6亿美元,年均增长24.4%。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1.41亿美元。

(七)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实施了污水处理、城区绿化、道路建设、电网改造、市场建设及旧城改造等工程,实现了城区集中供暖、供水、供气,形成了“十纵、十横、三大环”的城市交通网络,建城区面积达到18.39平方公里,人口15.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8%。实施“三化靓城”工程,城区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0余万平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城区排水管网总长度达到64.8公里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4万吨。规划了1平方公里的古城核心区,改造开发了紫石街、书院街、紫荆街等宋式古街,修建了三座宋式牌坊,古城风貌初步显现

(八)文化强县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凝聚力显著增强。围绕打造“东夷之都、千年古城、武松故乡”三大文化品牌,相继举办了“蚩尤文化研讨会”、“水浒文化暨水浒区域经济研讨会”、“千年古城·水浒文化旅游节”、“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蚩尤宝殿落成典礼”等重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庆千年共建美好家园”以及“我是阳谷人”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建立了公民道德荣誉档案,唱响了“正义豪情、勤劳质朴、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新时期阳谷精神。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乡镇文化中心站15个,村级文化大院500余个。

(九)“和谐阳谷”建设取得新成效,各项社会事业全面繁荣。加大教育整合力度,组建了新的阳谷二中、第二职业中专和第二实验中学。新建、改建校舍20.3万平方米。全县有11项科技计划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6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取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43项。医疗服务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健全和完善,县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实现整体搬迁,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12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处、卫生服务站12个、村卫生室242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显著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大大加强;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78%,累计为农民报销医疗费1.45亿元。新增就业再就业3.8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全面展开。建立了城乡低保救助体系,新建7处乡镇中心敬老院,全县70%的五保老人得到了集中供养。严格保护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计划生育工作进入全市先进行列,低生育水平基本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2‰以内。生态县建设取得新突破,海河流域迎检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顺利通过验收。平安阳谷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扎实,防控体系全面加强。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民兵预备役建设稳步推进。优抚安置政策进一步落实,双拥模范县顺利通过验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民宗、对台、老龄、档案、气象、地震、人防、妇女儿童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将保持总体向好的趋势,但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将进一步凸显,经济社会进入了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我县必须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决策,增强驾驭局势、趋利避害的能力,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胆魄、更实的举措,全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机遇期。一是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重大战略调整,为我县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大规模建设投资将得到回报。“十一五”期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一大批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正在或即将发挥效益;“十二五”期间,我县在主导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继续保持较大投入,将大幅度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三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从发展低谷逐渐攀升,国际市场需求温和放大,出口形势将逐步好转四是国家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方面的投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

(二)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竞争期。“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综合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县经济发展方式较粗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结构调整的任务还相当繁重,整体经济运行质量依然不高。二是资源要素进入瓶颈制约期。我县传统工业占相当大的比重,经济发展与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土地等资源供给的矛盾仍将不同程度存在,中小企业资金环境仍不宽松。三是社会矛盾将进入交织多发期。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三、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以建设“经济强县,文化强县”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对外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突出抓好“产业经济、生态环境、品牌城市、特色文化、民生事业、平安建设”六个重点,实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三个目标,全力跨入全省先进县市行列。

(二)指导原则

坚持跨越发展。不断加大优质高效投入,充分发挥投资对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努力增加消费需求,扩大对外经贸合作,确保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坚持特色发展。做大做强四大主导产业,突出抓好祥光生态工业园建设,拉长产业链条,形成经济板块,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和商贸物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产业,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发展格局。

坚持创新发展。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和科技进步奖励制度,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和谐发展。科学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认真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普遍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三)发展目标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达到3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达到1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五年累计投入89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3%,达到300亿元以上,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5%。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强化工业主导作用,实现服务业跨越发展,稳固农业基础地位,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调整为9:60:31。

城乡发展更趋协调。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8%,农村新居建设取得新成效,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生态县建设稳步推进,确保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34%,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社会民生全面改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73‰以内,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高。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调整振兴计划,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基本方向,以建设生态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为目标,推进农业品牌化、生产标准化、加工产业化、销售合作化,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以工业化的思维经营农业,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步伐。采取一切措施,通过发展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让老百姓充分享受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到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687元。同时,借助国家产业政策,着力搞好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城中村改造、农村新居建设和危房改造,引导农民向驻村企业、各类园区、人口大村或经济强村集中,推动千户社区建设。通过撤村并点建新居,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宜居的新型农村社区。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五年内建成三分之一的农村社区,将石佛镇打造成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样板乡镇。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供水、供热、供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社区延伸,医疗、文体 、科技、邮政等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覆盖,提升农村社区的生活水平。到2015年,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建成100个农村社区。

培植龙头企业,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战略,积极培育凤祥集团、鲁信清真、三阳食业、森泉板业等重点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形成龙头企业群体,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到“十二五”末,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2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完善“绿色通道”网络。大力发展行业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及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0个,各类会员达到4万户,带动农户10万户。

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突出发展粮食、畜牧、林木、蔬菜等四大产业,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粮食。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优化作物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稳定粮食总产,提高单产,总产稳定在80万吨以上。实施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到2015年实现粮食生产吨粮县目标。畜禽。大力发展现代化饲养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打造以肉鸡、肉鸭、肉羊、生猪、奶牛为主体的畜牧产业格局。201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林木。以农田林网为主体,以速生杨、樱桃等经济林木为特色,以路域水系为框架,打造多功能、复合型、高效益的林业生态体系,林木覆盖率达到34%。蔬菜。以阿城、七级、西湖等蔬菜基地为重点,扩大冬暖式大棚、大中拱棚的栽培面积,发展名、特、稀、优品种,着力打造蔬菜品牌。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支撑体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以陶城铺灌区改造和抗旱工程建设为重点,完善排灌水利体系,提升水利工程标准。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建设平原水库,在赵王河等主要河道设立蓄水闸,缓解黄河汛期及枯水期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搞好金堤河治理及防汛工程设施建设。推广节能灌溉技术,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5%以上。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公路、沼气建设,全县90%以上的村庄通上自来水。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5%。

(二)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按照“培植壮大优势产业,发展企业集群,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战略思路,以优势产业为基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附加值高、贡献率高、吸纳就业能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经济体系。着力实施“1312”工程,即到“十二五”末,铜及铜制品加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机械制造产业、食品加工产业和塑料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过百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过百亿元,培植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骨干企业20家。优化空间布局,合理配置资源,以祥光生态工业园、凤祥集团和县工业园区三大板块为依托,形成从县城区以北至石佛镇、沿聊阳路两侧的南北工业大走廊。到“十二五”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年均分别增长22.4%和21%,达到1350亿元和130亿元。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做大做强四大主导产业。做好产业链延伸的文章,多措并举加大投入,抓好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四大产业做大做强,四大产业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90%以上。

铜及铜制品加工产业。重点培育以祥光铜业为龙头的铜冶炼及铜加工产业集群,建设祥光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一个中心,开发双重资源,打造三大基地,发展三条循环经济链,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将祥光生态工业园发展成为以生态高效、全产业链及循环经济为特色的我国北方最具影响力的铜产业基地。一个中心,即: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铜产业研发中心。双重资源,即:建设以矿山开发和再生铜综合利用相结合的双重资源保障体系,采用控股、参股等多种模式,加大境外铜矿山的开发力度,同时,以资源再生利用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大对再生铜资源的综合利用,形成“国内矿山”,到“十二五”末,确保铜资源自给率达到60%以上。三大基地,即:铜冶炼示范基地、资源再生利用基地和铜精深加工基地。三条循环经济链,即:硫酸深加工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链、铜冶炼弃渣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链、稀贵金属和多金属提取及深加工循环经济链。“十二五”期间,园区累计投资239亿元,形成年产90万吨精铜、60万吨铜加工产品、20吨黄金、600吨白银、1000吨稀有金属、60万吨铁合金、74万吨硫酸钾、30万吨PVC、100万吨环保建材的生产能力及35万吨再生铜的拆解能力。“十二五”末,祥光生态工业园区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利税过百亿元。

机械制造产业。以电缆集团、齐鲁电缆、绿灯行电缆等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超高压电缆、特种电缆、光缆等产品,打造全国知名的电缆生产基地。突出抓好电缆集团年产5万公里特种电缆、年产2万公里船用电缆、超高压电缆附件、中大矿用电缆公司金属屏蔽监视型特种矿用电缆等项目建设。以济钢集团阳谷宝德薄板公司、三山集团特钢公司为依托,重点开发冷轧薄板、彩涂板、钎具等系列产品。以中国重汽集团阳谷中通专用车有限公司、飞轮挂车有限公司、五金工具有限公司为依托,开发特种专用车、挂车、五金工具等产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开发位于行业前沿的高科技产品,建设国家级电缆检测中心,增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十二五”末,力争把我县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电缆生产基地和钎具生产基地,机械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

食品加工产业。以凤祥集团、六和鲁信食品公司、健发食品等企业为龙头,开发禽肉熟制品、乳制品、保健品、调味品和肉制品加工。加快凤祥集团无公害食品扩建、六和鲁信食品公司30万吨饲料、荡宇集团禽肉熟制品等项目建设。积极开拓东南亚、俄罗斯、欧美、中东等国际市场,扩大肉鸡、牛羊肉出口。到“十二五”末,食品加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元。

塑料化工产业。以华信塑胶、华泰化工、鲁西化工第五化肥厂、谷丰源化肥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开发塑料制品、化肥及橡胶助剂等系列产品。抓好橡胶助剂科研基地建设。突出抓好华信塑胶公司年产10万吨PPR管材管件、谷丰源化肥公司年产100万吨缓控释肥、华泰化工公司预分散母粒、鲁西化工第五化肥厂废渣磷石膏综合利用生产建材等项目建设。到“十二五”末,塑料化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和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持统一规划、集中管理、滚动开发的原则,打造层次递进、产业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重点抓好祥光经济开发区和祥光生态工业园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园区品位和承载力。逐步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把经济开发区建设成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外向型“三高一外”制造加工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设施配套的对外开放示范区,力争将祥光生态工业园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以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为目标,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按照“平均每年每个乡镇增加民营经济税收3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过亿元”的目标,努力促进民营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力争到2015年,实现民营经济税收翻一番。继续实施“双百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围绕电缆、钎具、橡胶软管、塑料管材、汽车坐垫等优势产业,选择一批规模大、前景好、水平高的民营企业进行重点培植,促其迅速成长壮大,形成产业集群。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健全行业协会、人才培训、技术交流等服务体系,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节能降耗。突出发展冶炼、化工、造纸、建材等重点领域的循环经济。加强工业废弃物处理,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导向引导企业对废渣、废水、废气、余压余热等进行回收利用,大力发展粉煤灰利用和铜炉渣综合利用等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施产能总量控制、能耗等量替代和新建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建立项目审核部门联动机制,搞好项目的节能评估和审查。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抓住国家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有利时机,立足我县产业优势,引导优势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充分发挥祥光铜业的龙头作用,大力扶持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铜及铜制品加工,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技术创新项目,重点开展先进熔炼技术、贵重金属回收、提纯以及新型用途的铜管和铜板带产品的研究开发。鼓励电缆集团、齐鲁电缆等企业研究开发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重点发展超高压电缆、船用电缆、海底综合电缆、生态环保型线缆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的电缆产品。鼓励骨干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拓宽产业链,提升企业竞争力。积极发展新能源,实施利用秸秆和沼气技术发电。

(三)立足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服务业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房地产、金融保险五大产业,培育壮大重点城镇、集聚区(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大载体。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以上,平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地方税收占全县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55%。

抓重点领域,扩大服务业规模。一是围绕“东夷之都、千年古城、武松故乡”三大品牌,着力培植文化旅游业。加快蚩尤陵开发建设进度,推进景阳冈二期开发步伐,完善狮子楼旅游区、紫石街和文庙等古城区景点的旅游功能。搞好紫汇湖、迷魂阵军事旅游区、运河三镇、十里景荷香苑等景区建设,景阳冈旅游区和狮子楼古城区争创国家5A级景区。围绕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到“十二五”末,游客数量达到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亿元,争创旅游产业强县。二是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构建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齐全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引导交通运输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实施市场化联合重组,培育大型物流运输集团。三是全面提升商贸流通业。改造提升现有农贸大市场,提高档次和规模。以宝福邻购物中心和新辉时代广场为龙头,打造集零售、餐饮、娱乐、商务于一体的核心商业区。依托板材、汽车饰品、橡胶软管、钎具等优势产业,规划建设一批集散功能强、关联度高、辐射面广、具有现代交易手段的大市场。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开展连锁经营,着力构筑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四是稳步推进房地产业发展。加快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中村改造和农村新居建设步伐,改善广大群众的住房条件。五是支持发展金融保险业。积极引进金融、保险、担保、小额贷款等机构开展业务。加快信用社改革步伐。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强诚信金融建设,形成资金洼地。

加快培育载体,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一是培育发展重点城镇。在搞好城镇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批功能特色鲜明,空间相对集中,具有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功能的重点城镇,在率先发展上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壮大服务业重点集聚区。进一步完善功能,形成特色,搞好千年古城区建设。以祥光生态工业园为依托,建成集货物交易、信息服务、仓储、配送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三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千千佳物流、京九物流、县运输公司等企业的发展步伐,尽快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四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集中力量推进一批在建项目,加快景阳冈四星级大酒店、宝福邻购物中心、蚩尤陵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积极运筹一批新开工项目,对布庄、谷庄、城角徐城中村改造等项目,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争取早日竣工;精心包装储备一批拟建项目,选择产业链长、关联度大的项目,邀请专业机构进行项目包装,建立起高质量的服务业项目库。

(四)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

“十二五”末,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3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8%。

加快推进城区建设。坚持古城建设与新区开发相结合,按照

城市东扩北展的思路,以行政办公区的启动带动北部新区建设,以新区建设带动城市规模扩张,拉开城市发展的主体框架。与东部工业园区发展相适应,建设集行政办公、文化科技教育、商务休闲和居住为一体的城市新区。大力实施旧城区城中村改造、商业中心扩展、房地产开发、城市绿化等配套项目,建设紫汇湖公园、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搞好房地产开发,城区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220万平方米,建设保障性住房47650平方米。继续实施“三化靓城”工程,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加强中心镇建设。按照功能明确、集聚人口、辐射周边的原则,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引导务工农民进城进镇安居乐业,稳步提高城镇人口比重。重点培育寿张镇、阿城镇、石佛镇、阎楼镇、张秋镇等中心镇。优化中心镇空间布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增强中心镇经济发展实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各具特色的产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将中心镇建成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结合部”、城乡互通的重要枢纽、以城带乡的龙头和农村人口的集居地。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德商高速公路阳谷段、阳谷至南乐公路、德商高速定水镇至聊阳路连接线,改建聊阳公路、蒙馆公路阳谷段、临邹线阳谷段等干线公路。新建、改建农村公路850公里,其中县乡公路300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600公里。优化能源布局,新建国电阳谷热电联产(2×300MW机组)工程。加强电网升级改造。优化主网框架,改善送电质量,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新建220千伏输变电站工程一处,建设改造110千伏项目6个,提高供电保障能力。

(五)坚持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并重,大力推进文化强县建设

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县、文化强县为目标,以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以唱响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构建文化发展新格局,把潜在的文化影响力转化为竞争力,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把阳谷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强县。

拓展文化品牌,提高阳谷知名度。打造“东夷之都、千年古城、武松故乡”三大文化品牌,定期举办“千年古城水浒文化旅游节”和“东夷之都·蚩尤文化艺术节”等节庆活动,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品牌,创建 “全国地掷球之乡”、“全国楹联文化城市”。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蚩尤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以及古城文化,加快蚩尤陵文化景区建设和水浒文化景区开发建设步伐,展现运河三镇的历史文化风貌。继续保护、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

改善公共文化设施,增强文化服务功能。搞好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档案馆、广播电视转播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公益性体育设施和群众休闲健身场所。有计划地建设城市雕塑、文化景区、主题公园、主体广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所有乡(镇、街道)建设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基本实现村村有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实现广播电视由模拟向数字化转换,城乡入户率达到90%。

突出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挥阳谷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由文化品牌向文化产业转化。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广播影视广告业、文艺演出、礼仪庆典和会展业、古玩书画和工艺品业、包装装潢业、文化娱乐和休闲业等产业。到“十二五”末,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占全县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文化消费在居民生活消费中的比重显著提高,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工程,充分发挥公民道德荣誉档案的作用,建立道德模范表彰奖励机制。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新时期阳谷精神,增强阳谷人对家乡的热爱,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公共秩序。

(六)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和法治政府建设,提高管理社会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均衡有序和谐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按照“做强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协调各类教育”的思路,实现“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均衡发展,实施精细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到2015年,全县省级规范化学校达到30%,市级规范化学校达到80%。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全县幼儿入园率达到96%以上。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和残疾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8%和90%。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稳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水平,确保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85%以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全县普高、职高招生比例保持1:1,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稳定在6000人左右。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重点搞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救治机构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中心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县医院第二病房楼和县中医院病房楼等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医疗条件。加强艾滋病防治、重大疾病防治和妇幼保健工作。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法》。加强保健品、化妆品的监管,提高检测水平。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以统筹城乡就业、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为目标,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加强对社会保险资金的管理监督,实现对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管理、支付等环节运营的全程监管。加大执法范围和力度,提高劳动争议仲裁结案率。力争“十二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各项社会保险费按时拨付率达到100%,各类用工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

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力争“十二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7000人。鼓励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继续实施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构建新型劳动关系,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加强业务和技术培训,突出解决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和城镇下岗困难职工三大群体就业难问题。

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坚持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不断完善利益导向体系建设和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着力抓好薄弱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全面落实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搞好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建设,加快推进老年公寓建设,加强残疾人的生活和医疗保障,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

搞好平安阳谷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突出抓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扎实开展“六五”全民普法活动,深入推进法治县建设。全面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畅通群众合理诉求渠道,处理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确保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建设重大危险源监控平台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中心,加强消防设施和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创建全省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先进县。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积极做好气象、对台、民宗、人防、档案、防震减灾等各项社会事业。

五、保障措施和规划实施

“十二五”规划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协调,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各项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努力扩大消费需求。适应居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多渠道扩大信息通信、文化教育、医疗保健、休闲旅游、房产物业、电子商务、快速配送等提升生活品质的服务供给。推进商业消费、旅游消费、外来消费等联动发展。认真落实家电等耐用消费品、汽车农机具等大型生产消费资料下乡政策,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农超对接”工程,加快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培育农村新的消费热点。推进社区商业发展,实施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双进工程”,完善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设施,满足居民便利消费、放心消费的需要。

(二)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紧紧抓住“增投入、扩总量”这条主线,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保持投资稳定较快增长。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及政策性资金支持。二是努力扩大信贷资金投入。完善银企合作机制,充分利用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积极利用国家开行等政策性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不断扩大民间投资,搞好服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把民间投资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作用,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积极培育上市后备资源,推动优势企业、高技术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努力扩大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实现投资从扩大规模为主向优化结构为主转变,从注重速度为主向提高效益为主转变,从政府带动为主向启动民间投资为主转变。积极引导投资向“三农”、重大基础设施、节能减排、社会事业领域倾斜。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努力拓宽发展空间。围绕四大产业发展,实行产业链招商,瞄准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招商,积极寻求合作,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力争在大项目招商上取得成效。继续在重点地区开展专业招商活动,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继续创新招商模式和方式,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把利用外资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改造结合起来,鼓励外资以租赁、收购、兼并、联合等方式,参与县内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建设和运营。同时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大力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努力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产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祥光铜业与地矿部门的战略合作,鼓励企业到国外重要能源资源产地进行战略投资,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四)大力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和应用,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重点扶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建设项目,提高企业的科技研发水平。健全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激励机制,推动我县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广泛开展科技技术交流合作活动,建立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国内外科技交流合作机制,努力提高我县借助外部科技资源进行研究和创新的能力。鼓励企事业单位与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企业集团联合研究开发、联合建设基地、联合培训人才,实现科技资源的互通与共享。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方式,形成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题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以上。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以重大项目引人才、重要岗位吸纳人才、重要产业聚人才,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扶持发展针对农民的专业培训机构、市场信息服务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鼓励用人单位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和智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大力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来我县创业。

(五)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完善动态实施机制,通过年度计划分解落实主要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确保和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增强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完善政府职责事项和约束性指标落实责任制。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明确进度、明确要求、明确责任,确保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实施。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实行年度巡查报告制度。规划编制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定期向县政府报告,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规划中期评估机制,根据发展实际,按程序对规划进行必要调整。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的沟通机制,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

阳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pdf

阳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阳谷县人民政府主办 阳谷县信息化服务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715210001